我一向是没有数学思维的,从小就数学差,所以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文科。
今天专家来学校指导数学教学,因为阶梯教室刚改装好,我需要了解它是否能正常运行,所以听了一节数学课,课上忙着拍照,几个题目也是听得云里雾里。刚刚听懂了一些,但教师的思维一跳跃,我就又跟不上了。一直挺佩服学理科的,他们的头脑运行速度真的比我们读文科的要强很多倍呢,因此理科生的智商肯定要高一些的。
课上完了,专家进行分析。我也留着听听专家的讲解。有几点是我非常赞同的:
一、题不必多,在于讲透。
课堂上可以慢一点,一步一步地讲清楚,注重的是思维流程,怎么解,为什么要这样解,而不是只关注答案。这个讲透的过程是需要学生的思维过程作铺垫的,教师只不过是在搭桥。因此需要让学生的思维表达出来,而老师去接近学生的思维。这一点我想太难了,每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肯定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去接应学生的思考方式,教师的反应要有多快呢?教师的思维积累要有多广博呢?我想我从小到大,学习数学总是我在努力去接应老师的思维,有时候接不上,就断了,从来没有老师来接应我的思维,如果有这样的数学老师,我想我这辈子也不可能数学差成这个地步了。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得到答案的每一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这可以说到我的心坎里了,数学的答题方法往往会有很多种,而我因为逻辑思维的能力差,所以以前总是用最笨的方法。特别是今天专家所说的字母代替数的思维方式没有适应,所以我常常用很多的数字来代入,在做填空选择题时,往往可以用这种多数据代入的方法找到答案,但是我以前的老师或者辅导我的人甚至是我的哥哥总是取笑我用的是笨方法,这不是做数学的方式,这样做是不行的。而今天这专家却肯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善于用字母去推断,但有的人总是不善于的,而善于一步一步很细致地数字代入推算出结论来。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值得尊重的,甚至有些很难解的竞赛题,却能用这种具体数字代入法轻而易举地算出来,所以这不是笨方法。
三、无论什么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课上学生要三动:脑动、手动、口动。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要让不会的学生也有事情做,而不是置身事外。对于我这样的数学渣来说,专家重新讲解的方式,我觉得好像任何不会的同学也能够听懂一些了。这就要铺路搭桥,有的同学生可能会达到终点,有的同学可能达不到终点,但他们能走了一段,也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慢慢地也就会勇敢地去解题了。
记得当时为了高考,每天每夜都在死命地解题,当解出一点时,确实自己是很有成就感的。这也许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而现在缺少了这一块的训练,连画一张学校的平面图都要思考好久,空间到纸上的链接不再那么敏捷了。
也许学生还是不会感受到:其实无论何时,你所学到的,所训练的,将来都会积累成你自己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