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看过《红楼梦》和没看过的,爱《红楼梦》和不爱的。
这是我18岁之后才懂得的不成文的道理。
记得中学时代,不知是哪个老师在课堂上偶然问道,读完四大名著的同学请举手,总是来不及反应就看到周围齐刷刷举起的手臂。在之后的求学生涯中,此种场景不断上演。每一次我都是一样的做法,半低着头举起伸不直的左手,面颊出火。我就像经典教育案例里面的小孩,只是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的神情,也从没有哪个老师验证过我们的回答,都是自顾自讲了下去,小把戏还是撑过了无数次濒临尴尬的局面。
四大名著在老师的宣传中演化成八股文一样的枯燥无聊同时让人畏惧。难以理清的人物关系、文白夹杂的语言、冗长繁杂的篇章,居于榜首的《红楼梦》更像是罪魁祸首。
令我对《红楼梦》改观的是我哥——小舅家的孩子。小时候被我欺负得直翻白眼也从来没有喊过我大名、只叫“妹妹”的男生。这种不折不扣的书虫让大人们垂涎欲滴!无奈我没被领上道儿,倒是不少心思花在了“教科书”上。
时光的魔法师让一切原形毕露。我哥送我离开给我打开车门时,我才知道和书做朋友的人都长成了迥异常人的样子。细腻温润、圆滑早熟的谦谦公子,虽是久远短暂的相逢,却不知被书涵养过多少昼夜时辰。想起宝玉出场时惊心动魄的文字(那还是节选的课文),我哥就逐渐幻化成我眼中一部行走的《红楼梦》,而我还是迟迟没有翻开它的勇气。
我一直坚信那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节点,可到现在我也说不上是具体哪一天翻开第一页。没有丝毫仪式感便打开,也是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午后合上。没有预期中的泪流满面和如释重负,没有欣喜,平静中夹杂着一股隐隐的心酸。“恩,是这样了……”
下意识给哥哥发消息,关于他何时读完《红楼梦》。已经实习的他良久回复到“我没有读过”,真相摆在眼前。霎时间,震惊、失落、茫然在我心里滑过。欺骗、怪罪,都不是。想来,我一直很天真、想当然地沉醉在自己编织的臆想中,我遵循的不过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常理。在我心目中,他往日的形象并没有崩塌,只是想说一句“抽时间总得翻阅此书”。就这样,因为一个不知所以的期待,总觉得跟寻常人比起来和此书多了些故事与缘分。
我不明白为什么像我哥这样的书虫都没有读过《红楼梦》,也不懂用“死活读不下去”来形容国人的阅读状态,是像我一样因老师的措辞而反感,抑或因为媒体的夸张报道而有心理负担,还是我们真的丧失了沉浸在一本书里的心境……
也许市面上的推荐语太过庄重,不得不让人抗拒。而我会摩挲着你的手,告诉你,这里有最具烟火味儿的锅碗瓢盆,盛着无人不有的生活渣滓,这里也有最脱俗的琴棋书画,是人人皆须的精神养料,这里有最透彻的心里剧场,你体验过的他帮你写了出来,你读过,人生就懂一大半了。
“你放心!”“我为的是我的心!”掷地有声的字字句句,来自肺腑的私语,和现在快餐式的恋爱相比,欣慕古人婉转郑重的告白和一辈子的死心塌地。这里不止爱情,那些潜藏在深深处的伏笔,到后来繁衍出种种美丽的故事。那些溶在诗句里的隐语,像一个个闷雷,在幕布降落前,化成大雨。每个人都是生活的预言家,而你,一不小心,无意间为谁下过断语!
这里的人个个有棱有角,无论主子还是下人。千姿百态的灵魂以自己独有的姿势行走在世间,相碰在一起。说不上特别偏爱抑或厌恶其中哪一个,处在他们的位子上我们不一定胜过他们,捧在掌心的都是些活泼泼的生命,怜里带爱,慈悲满怀。
总有让人惋惜之处,不知所踪的后四十回,看过原稿的人何其幸运。无心的遗失,让多少后来人前仆后继,竟将《红楼梦》玩转成一部侦探小说!(一方面也是作品魅力不减,经久不衰的原因。)高鹗的续写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曹公的原笔原意,这些都没有关系。我不关心书中那些人物以何种方式死去,曹公巧笔鬼书将我们带到那个梦里,剩下的就留给我们去想象和思考。入境的人都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
红楼一梦叹悠悠,带着我的遗憾、不忍和心疼,踩在成人世界的门槛上,唯一能做的便是对这部跨时代的经典致敬。尊重书里展现过的时代更迭仍旧在现实中上演的——人性当中的光亮与阴暗,留意每个平凡生命在人生之途的挣扎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