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8儒效篇诗解10闻见知行法师积情
题文诗:
不闻者也,不若闻之,闻不若见,见不若知,
知不若行.学至于行,行之而止.行之明也,
明之为圣.圣人也者,仁义为本,是非得当,
齐一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
闻而不见,虽博必谬;见而不知,虽识必妄;
知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虽当非仁,
不仁不义,百举百陷.故人无师,无法而知,
则必为盗;勇必为贼,能必为乱,察必为怪,
辩必为诞.人之有师,有法而知,情则速通,
勇则速威,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人有师法,则隆积矣;
而师法者,所得乎情,至情至积,情深义厚,
非受乎性,性不足以,独立而治.其性也者,
吾不能为,然而可化;其情也者,非吾所有,
然而可为,为以礼义.举措习俗,所以化性;
并一不二,所以成积.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并一不二,真情所致,通于神明,参于天地.
【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1>,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2>。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3>;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注释〕 <1>毫:《集解》作“豪”,据世德堂本改。毫匣:古代长度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毫厘”比喻微小的数量。 <2>已:止。 <3>识[zhì 音志]:记住。
〔译文〕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行。学习到了实行也就到头了。实行,才能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就是圣人。圣人这种人,以仁义为根本,能恰当地判断是非,能使言行保持一致,不差丝毫,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所以听到了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不去聆听教诲,不去观摩考察,即使偶尔做对了,也不算是仁德,这种办法采取一百次会失误一百次。
【原文】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1>,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注释〕 <1>云:有(王念孙说)。 〔译文〕所以,人要是没有老师、不懂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一定会偷窃;如果勇敢,就一定会抢劫;如果有才能,就一定会作乱;如果明察,就一定会搞奇谈怪论;如果善辩,就一定会大言欺诈。人要是有了老师、懂了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会很快通达事理;如果勇敢,就会很快变得威武;如果有才能,就会很快成功;如果明察,就能很快理解一切;如果善辩,就能很快论断是非。所以有老师、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宝物;没有老师、不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祸害。 【原文】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1>,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2>。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3>,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4> 。〔注释〕 <1>情:指合乎礼义的高尚情操。 <2>不足以独立而治:指老师、法度不可能自我完善,也得依靠礼义来完善自己。(单独靠本性来治理人的心身,是不行的。) <3>注错:措置,安排处理。 <4>参:崇拔,立于。
〔译文〕
人要是没有老师、不懂法度,就会推崇发展本性了;有了老师、懂了法度,就会注重增加学习的积累了;而老师、法度,是从合乎礼义的高尚情操中得来的,并不是禀受于先天的本性,所以也不能够独立地得到完善。本性这种东西,是我们所不能造就的,却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学习的积累,不是我们固有的,却可以造就。对人的安排措置以及习惯风俗,是用来改变本性的;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不三心二意,是用来造成知识积累的。风俗习惯能改变人的思想,安守习俗的时间长了就会改变人的本质;学习时专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就能通于神明,与天地相并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