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记住的第一个仰望星空者恐怕要算泰勒了,他被誉为科学之父。记住他的另一个理由是,他过于专注,以致欲望星空时,掉入了枯井。
我们的祖先尚不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理解宇宙。没有尾气,没有工业污染的天空格外美丽。它像一个倒置的海洋,深不见底。星星的亮度不一,分布不均。但古人早就发现这些晶莹剔透的珠宝似乎镶嵌在一个巨大的天球上,因为它们相互间的位置是固定的。而整体(对北半球)围着北极星在转动。
祖先们把星星当做了各种神,人类理解未知的方法就是把它与已知事物或想象事物相关联。因而从那些星座的名称,就能探知祖先们生活中的“高频事物”。猎户、狮子、大熊、公羊、天蝎… ,大多是动物。
多美的画卷啊!它是天空中的“清明上河图”。今天,天文学家还为88个星座划定了“国界线”。一幅世界通行的宇宙地图就这么定了下来。
今天网络还在频繁地八卦各类星座的传说故事。它们只是黄道面(地球绕日轨道所在的平面)与天球交界的12个星座(其实有13个),生辰八字必然落到其中之一。
诸葛亮草船借箭对大雾的预测和赤壁之战的借东风,都需要夜观天象的智慧。其实今天的计算机也只能算个概率,因为描述大气模型的洛伦兹方程是“混沌方程”。理论上就不可能算准,就别说诸葛亮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仰望星空有什么意义呢?文明人落入鲁滨逊的境地毕竟概率太小了,可如果你通过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判断季节,或通过它的斗前壁,发现北极星,识别方向,也是个乐趣。亦或通过日落日出的天边星座判别自己的纬度等。
我今天要说的是“非功利”目的。学点天文学,成不了诸葛亮,但对智慧的启迪还是蛮大的。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天文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说起。
科学的范式就是先假设,后求证。古代中国之所以有技术没科学,就是缺少这种研究范式。因为技术不是这样的,它正相反,往往是实践(在先)的总结。要验证天文学的假说非常难,你去不了太阳,如何能知道它的组成,结构和维持不断发光的原理呢?
这一切都有赖于“宇宙学原理”。就是无条件地承认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规律不特殊。科学家就是通过太阳光谱与地球物质光谱的对比,知道了太阳的组成。又通过引力理论和核反应原理,以及“日震”数据,建立了太阳的结构模型。
具体过程非常复杂,但卢昌海的《上下百亿年》就有生动的解说。
今天的宇宙学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基础上。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并不知道今天的天文学与那些占星算卦有何本质区别。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从天文观测的数据中检验。
事实上,天文之所以可以从非常有限的观测数据推出如此宏大的天文体系,是因为现代天文学家小心谨慎地建立了非常多的天文学模型。而这些模型是紧密联系的。推翻一个模型或它的结构参数往往涉及多个关联模型的崩塌。而众多关联模型已经得到了很多天文观测数据的支持。
理解了吧!这种“抱团取暖”的理论体系相当稳固。与阴阳五行的自圆其说不同,它们是集体经受观测数据考验的。
在众多模型中,我最喜欢“赫罗图”和宇宙膨胀(大爆炸)。赫罗图是我们研究恒星生命的UI界面,通过光度(把星星位置统一这算到地球后的亮度)和颜色(与温度相关)就能定位恒星的其它参数。最核心的模型参量是质量,小的只能聚合氢,它燃尽后引力就“换挡了”,开始聚合氦…直到铁元素,再重的就只能由超新星合成了。
如果没有大爆炸模型,你甚至无法解释星空深处的黑夜,无限大的宇宙在任何方向必然都有无数的星星,怎么可能会有黑夜呢?科学家从星光光谱虽距离远近产生的不同“红移”,以及微波背景辐射,验证了大爆炸理论。并解释了非常多的天文现象。黑夜也就能理解了,因为宇宙仅仅膨胀了138亿年。时间的有限性,才给出了黑夜存在的理由。
星空就是一首诗,一首胸怀博大的诗。它的尺度感,会让人类更加谦虚。我们从地心说、日心说、银河说…
今天的大爆炸理论让我们探索的边界延伸到了461亿光年(138亿光年的宇宙史加上空间的膨胀)。面对美丽的夜空我写下了这首诗:(点击即可打开)
作者近期诗作:
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