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往
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说:“楚王派我去出使齐国,责任重大。而齐国对外国使节,一贯是外表恭敬而内心轻慢。既便是平常百姓都难以说服,更何况要签定诸侯之间的协议呢?我很担心完不成任务,先生您不是常说,无论事情大了,只有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我担心如果事情办不成,一定会受到国君的惩罚,如果事情办成了,又会受到他人的嫉妒和排挤,这两种结果都是我无法承受的,希望先生能够为我指点迷津。”
孔子说:“天下大事,包括天命和道义两个方面。子女孝敬父母是人的天性,臣子侍奉国君是道义。无论在什么样境遇下都能够让父母安享太平,这是孝的最高境界,臣子在任何时候都能为国君解决问题,这是忠的最高境界。注重个人修养的人,知道世事艰难,无可改变,能够做到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作为臣子,在遇到大事时,不能处处精于算计,把个人的得失利害作为你的行为规范,这样做就可以了。”
孔子接着说:“凡是与邻近的国家建交,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凡是与很远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首先应该做到遵守双方的承诺和协议。两国之间交往,要尽量用平实可信的言辞,不要用无节制的赞美或者无原则的诋毁之词,更不能耍阴谋诡计,这样不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增加了两国之间的仇怨。”
颜闺将要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他向懅伯玉请教说:“太子这个人,他天性刻薄,如果不用法度去管教,他就会胡作非为,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事,但是如果我要管教他,就必然会遭到他的伤害。他的才智只能认识到他人的错误,根本认识不到自身的错误。像他这样的人,我该如何对待他呢?”懅伯玉回答说:“你首先要戒备他,要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他,然后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应对他。外表要随顺迁就,内心要浑融和顺,不要总想改变他的行为,不要总是对他的行为品头论足,因为,他的性格是世俗造就的,是世俗社会在他出时,就给了他太子的名位,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又让他知道了什么是权力,什么是是非善恶,什么是高低贵贱,所以,你要想保全自己,拯救他人,就应该去掉他的分别之心,让他回到无知无识的婴儿状态,引导他达到不犯错误的程度。反之,如果你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指正他,就如同螳臂挡车一样,不但毫无用处,还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就好比养虎的人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虎,是怕活物会引发它的野性,知道它的饥饱,顺应它的天性,才是驯虎的真谛,那些被虎吃掉的人,都是不懂得它的天性的人。不用活物喂养,虎就不会有杀生的欲望,知道它的饥饱就是顺其自然。”
乘物游心:庄子借孔子之口,谈到了人该如何面对国家和社会,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组成国家和社会的细胞,所以,当个人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当放弃个人的利害得失,按照事物本来的状态,加以解决,因为只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你的思维就会被名利所控制,就会迷失事物的真实存在,继而做出不利于己,更不利于国的决策。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诚实守信,因为没有人或国家愿意被人欺骗和玩弄,所有人都喜欢与诚实的人来往,这就是人和国家的天性,因而,如果人或国家希望他人或他国诚实守信,就应当从自身做起,做到不欺骗,不玩弄他人或他国,而是顺应他人或他国的需求,这就是顺其自然。当你遇到坏脾气的领导和同事时,千万不要逞口舌之勇,因为他不但根本不可能听你的,反而还会伺机报复你,你要做的是顺应他的性格,忘记自己的得失,不与他争论,争高,争能,这样,他就没有了争夺的对象和对手,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自然也就会变得温和平顺。
无用之用
一个木匠在去齐国路上,碰到一棵被当作神社的栎数,这棵树的树冠大到可以让几千头牛乘凉,但是这个木匠却连看都不看它一眼,他的徒弟赶紧跑过来问他说:“自从我跟你以来,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为什么您对它不屑一顾呢?”
木匠回答说:“这是一根无用的散木,用它造船吧,船会沉入水中,用它做棺材吧,它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制造各种用具吧,它会很快就毁坏,用它制造门窗吧,它会流出油脂,用它做梁柱吧,它会被虫蛀。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树,所以才能寿命这么长。”
木匠回家后,夜晚那棵神树就托梦给他,树说:“你要什么和我相比呢?拿我跟有用的树相比吗?比如山楂,柚子及瓜果之类,果实成熟后就被剥落,树枝就会被折断,所以他们痛苦一生,不能尽享寿命而中途夭折了。因为我无用才能安享天年。”
有一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面,双肩高于头项,后脑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朝向天空,两条腿和两巾的胸肋长在一起。可是他人缝洗衣服,就可以养活自己,再替人筛粮食,就可以养活十个人。国家征兵和征役的时候,因为他是严重残疾,当然可以避开战乱和劳役之苦。国家发救济的时候,他可以领到粮食和柴草,连这样的残疾人都可以享尽天年,更何况残缺不全的德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