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注了几起学生离家出走的事件。有乡镇的也有县城的,有初中的也有小学的,且有两起是小学的,分别是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初中高中的孩子处在叛逆期、青春期,负气离家出走尚能理解,为什么小学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想到离家出走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了解,一年级的孩子是被爸爸批评后去找妈妈,没有找到,便在外边玩了一下午。他还没有离家出走的意识和概念,只是挨了爸爸批就去找妈妈,并且经常这样。大人一大意就出现了找不到孩子的问题。五年级的孩子是一个单亲家庭,女孩跟妈妈因为作业的问题,互相打了起来,妈妈恶语相向,孩子负气出走。据了解,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有逆反心理。这些小学生,无论是无知贪玩还是逆反出走,都给我们学校、老师、家长出了一道难题,尤其是家庭不和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从家长角度来说,孩子离家出走主要是跟大人闹矛盾,沟通不畅言语相伤,激怒孩子。说明家长没有掌握跟孩子正确沟通、和谐相处的艺术,一气之下说出不该说的话刺激孩子,孩子真走了也负气不去管。从孩子角度来说,从小被娇生惯养,抗挫折能力差,为一次批评、一句气话就可能负气出走。尤其是夫妻关系不和甚至离异的家庭,对孩子性格、行为的影响造成偏差,孩子往往容易走极端。所以,家庭和谐、父母恩爱,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才会完整,更有利于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
从学校角度来说,第一,要严格晨午检制度,班主任树立两个第一意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发现孩子缺课要立即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对于父母也不知孩子去向的要持续关注。第二,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学校应建立全员导师制度,每个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师,有问题可以跟导师交流请教,心理问题及时得到疏解。尤其是特殊家庭儿童,更应该建立学校干部及班主任包联制度,定期与孩子沟通交流。第三,加强特殊家庭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孩子和谐相处的艺术,尤其是在和孩子闹矛盾后,要持续关注孩子的去向,按时接送孩子,不留空档,切实保证孩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