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173】

有的人,他不是来请教你的,是来会一会你,跟你“过过招”,你跟他说任何道理,他都不会接受的,他是来踢馆的。这种人,直接就撵出去,一点情面都不要给他。他若幡然醒悟,知耻而省改,或许还能去邪从正,否则,天老爷也帮不了他。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说:“教诲人的方法有多种,我不屑于去教诲他,也是一种教诲呢!”

儒家教诲人,跟中医一样,一人一方,辩证施治,没有标准教材,标准答案。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问,老师给的回答全都不一样,比如什么是仁,什么是孝,这些儒家思想最根本的问题,孔子也从来没有给一个“标准答案”,在《论语》里,每个人问,他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他都是根据提问者自身的情况,看他缺什么,就给他补什么。

朱熹在《中庸集注》里说:“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被误传进了《成语词典》,意思成了以牙还牙的报复。其原意完全不是,原意是:“君子教诲人,都是用他自己本来就懂得的道理来帮助他。”就像你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反过来问你一系列的问题,老师问,你回答,问的问题全是你能答上来的,一路问下去,你就明白了,你那个问题的答案,你自己就说出来了。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徐爱给王阳明整理《传习录》,王阳明开始时就反对,他说问答的背后,是那学生自身的问题,和当时的情况,你如果记下来,把他作为思想传下去,都是误人子弟,因为别人的情况不同,他却把这当药方,这就容易出问题。

孟子这里说的呢,又是一种方法,就是把他撵出去,不屑于教导他,这也是一种教导。这是下猛药了。有的人,习于不善,惑于异端,自欺欺人,强词说理,他来问老师,其实不是来向你请教,是来会一会你,跟你“过过招”,你跟他说任何道理,他都不会接受的,他是来踢馆的。这种人,直接就撵出去,一点情面都不要给他。他若幡然醒悟,知耻而省改,或许还能去邪从正,否则,天老爷也帮不了他。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