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产品战略与产品功能设计 阅读时间8分钟
今年的第一本书选择了《哲学的故事》,讲得是哲学大神们的故事。前面三分之一基本上在讲几位大神怎么死的。在整理“认知框架”这前先看点哲学,在学习哲学经典之前先看看这些先贤们的故事,也算是种铺垫吧。
好比我们中国人见面都问“吃过啦?”外国人见面问好“今天天气不错。”这背后都是有文化基因的。中国老百姓在历史上都是农耕社会,一个人或一家人种地,虽然种地,但多数还是吃不饱的状态,所以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尤其的重要。结婚要请吃饭,生娃要请吃饭,团建要吃饭,升职要请吃饭,离职也要吃饭。因为文化里,老百姓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就怕没饭吃。所以对吃饭有一种仪式感,以至于一见面就问会“吃过啦?”,“没吃上我家吃去。”
老外问天气因为他们是游牧社会,没事就是打猎。在中世纪美剧里面一群人一场就是在打猎,所以他们对于天气很关心。有人引猎物,有人射箭,有追捕。所以他们团队协作很强,这也就和中国人一个人就能种一块地养活自己所形成的文化截然不同了。老外如果一个人去打猎,多数就是死啊。这些就是所谓的原理,也就是想先看看哲学家们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怎么能创造出那么枯燥无聊的学说,指引着人类向前进步。
在产品设计中有一个法则或许有些哲学思想,叫做“心智模型”。
人们根据经验发展出头脑中的印象,来理解系统和环境,并与之互动。这是对心智模型的解释。我用人话来理解一下是说,基友小张一见面说,喔操,你怎么不去死啊。这么久才来。小张说,我操,堵车堵得我死得心都有了。老外听了会问小张到底要不要自杀。
“心智模型”是从经验中衍生出对系统和环境的印象,然后人们拿这个印象去与真实世界进行比较,理解后并与之互动。如果想像的结果与真实的结果相相符,那“心智模型”就正确完整。如果不相符,“心智模型”就不正确,那用户就会骂娘,然后离我而去。因为用户都不知道你在和他讲什么,就像老外听不懂我说话一样,他怎么和我互动啊。
“心智模型”也分两种状态,通常产品经理头脑中会有完整“系统模型”,但常常会有较差的“互动模型”。也就是说,产品经理对流程很熟悉,对用户场景很模糊。不清楚用户是如何与系统互动的。相反,用户头脑里面会有贫乏的、不正确的“系统模型”,但通过他们的过往的经验,他们的“互动模型”会比产品经理更加完整正确。最后还是要多分析用户需求,设计出一个系统界面,让两种模型有效结合,让用户的“心智模型”与他看到的保持一致,这样他就买单了。
这个理论和现在内容IP里的“认同感”很接近啊,比如王菲天价票,就是有人去看啊。因为王菲的产品的“心智模型”与用户的已经趋同啦,管他什么走音呢,用户就是要这样的互动啊。此刻,在产品设计时观察用户与系统的互动情况来判断“互动模型”是否完整才是正事,产品经理自己去跑系统会清楚显示出流程问题来,但无法显示出不习惯使用这个系统会出现在的互动问题。就像送我票去听王菲我也不会去,我只会去与李志互动。
这个时候我自己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心智模型”怎么才能更好的建立呢?这个问题我只服腾讯。因为他们业内常常说鹅厂是抄袭小能手,但我觉得他是在“模拟”。
模拟法测告诉我,模仿熟悉的物体、生物或环境的特性,利用这些特性具有的优势,让人们降低学习成本,增加互动的可能性。大自然中的模拟叫“拟态”,比如竹节虫模仿树枝,变色龙72变等等。在设计中的“模拟”是模仿用户熟悉的物体和特性,以增加使用性,喜爱度与交互功能。比如手机数字解锁或划线解锁,这个功能应用在非常多的银行及资金软件上,这会让用户感到安全。也就是建立了一种“心智模型”。
设计中有三种基本的“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与用户简历相同的“心智模型”。
1、表面模拟,是让设计看起来像别的东西。如果设计模仿熟悉的外表,设计就是在利用这种熟悉的外表暗示其功能或用法。如网易云音乐的logo上的那个抽象的音符,让我们一看这个图标就是放音乐的,然后放音乐的时候呢还有一个黑胶唱片播放机。
2、行为模拟,是让设计动起来像别的东西。最重要就是机器人啦,前段时间那个银行里的机器人也刷了一天屏。还有就是看书软件,翻页都会有模拟真书翻页的效果。
3、功能模拟,是让设计的功能像别的东西。你常用的手机里的计算器,一定是和现实中的很像的。
反正,要想产品设计得好,“模拟”可能是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所以鹅厂才孜孜不倦的小心使用着。
-完-
这里是刘老板的产品设计、创业心得、人才管理的干货分享,创业7年感觉收获蛮多的,每天写一点,提高自己,服务大家,希望你们喜欢。如果不喜欢,我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