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春,正月五日,汉章帝降旨:“从前法令规定:‘凡是生小孩的家庭,免征户主三年的人头税。’更改如下:赐给怀孕妇女三斛谷物,免征其夫一年的人头税。”
诏令三公:“踏实稳重的官吏,诚恳而无虚华,考察他每日的劳绩,好象不足,而考察他每月的劳绩,便绰绰有余了。例如襄城县令刘方,当地官民异口同声地说他为政从简,不烦扰百姓。他虽然没有其它特殊的表现,但这也接近了朕的要求了!如果以苛求为明察,那些以苛严为察,以刻薄明,以从轻为德,以从重为威的,一旦有了这四种观念,那么下面的人民就会心怀怨恨。朕曾不断地下诏,颁行诏书的使者车驾在路上前后相接,然而吏治不见好转,有些百姓仍然不守本份,毛病出在哪里?希望各位官员,努力牢记以往的法令,以称朕意!”
[点评]
史称刘炟忠厚仁义、为政宽和,其政令刑罚的确是比较宽疏。
北匈奴大人(部族首领)车利涿兵等人叛逃;他们投奔汉朝沿边各要塞,前前后后有七十三拨儿。当时北匈奴国力衰弱,部众分崩离析,几乎难以立国;南匈奴攻其南,丁零寇其北,鲜卑击其东,西域侵其西。于是北匈奴举国向北远远的遁去了。
南单于长死,单于汉之子宣立,为伊屠于闾鞮单于。
《太初历》施行了一百多年,按历法推算的日月星辰运行,比实际稍晚数天(比如应该十五月圆,结果十七、十八月才圆)。皇上下令治历官员编䜣、李梵等重新综合校正,制作《四分历》。二月四日,开始施行。
[点评]
对于古代农业社会来说,历法对于农时耕作以及人们的起居生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并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由于太初历的回归年和朔望月数值偏大,到东汉时期,误差积累已很明显。 汉章帝颁布的新历以西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十一月夜半朔旦冬至为历元,使其交气、合朔时刻较太初历提前3+3/4日,便于校正太初历的后天现象。新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回归年长度取作365+1/4日,与战国时期使用的四分历相同,所以新历被称为后汉四分历。
李梵、贾逵等人编制而成的“后汉四分历”,比之“太初历”有显著进步。此后近两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各代历法的计算原理再无大的改变,各朝代仅以不同皇帝年号进行纪年,一直持续至1912年1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采用西方格里高利历(即现在使用的公历)纪元。
章帝做太子的时候,曾师从现任东郡太守汝南人张学习《尚书》。二月六日,章帝前往东方巡视,临幸东郡。章帝带领张及其学生,连同郡县官吏在郡府庭中集会,章帝先行弟子之礼,让张讲解《尚书》一篇,然后改行君臣之礼。章帝特别颁发赏赐,与会者无不满意欢喜。途经任城时,章帝临幸郑均家,赐给他尚书俸禄,享用终身。因平民穿白衣,所以当时人称郑均为“白衣尚书”。
二月十五日,皇帝在定陶亲耕。二月二十一日,皇帝巡幸泰山,烧柴祭天,以祭岱宗。之后进幸奉高。二月二十二日,在汶上明堂祭祀五帝。进幸济南。二月二十六日,赦天下。
三月十日,巡幸鲁国,三月十一日,在阙里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演奏六代的音乐(黄帝之乐云门、尧之乐咸池、舜之乐大韶、禹之乐大夏、汤之乐大護、周之乐大武),大会孔氏男子二十岁以上者六十二人。汉章帝对兰台令史孔僖说:“今日的会见,会不会让你们孔氏后人感到十分荣耀?”孔僖回答说:“明王圣主没有不尊师重教的。现在陛下屈万乘之尊,光临寒舍,无非是要表达对先师的崇敬之情,发扬光大列祖列宗的圣德;说到荣耀,这份荣耀岂是我辈能享有的!”汉章帝大笑,说:“除了圣人的子孙,谁还能说出这样一番道理!”升任孔僖为郎中。
秋,七月二十三日,汉章帝下诏:“《春秋》重三正(夏历﹑殷历﹑周历),慎三微(三正之始,大地回春,万物皆微,故又称三微)。兹令不许在十一月、十二月处决犯人,只准在冬初十月行刑。”
这年冬天,南单于出兵在涿邪山与北匈奴温禺犊王大战一场,颇有斩获。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匈奴已经与汉朝和亲通好,可是南匈奴却一再出兵劫掠他们;北单于认为是上了汉朝的当,准备入侵汉朝以示报复。我建议把南匈奴掳掠来的人口和牲畜都归还北匈奴,以便安抚他们。”
汉章帝就此事诏令百官当廷商议。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认为应该驳回孟云的建议,而司徒桓虞及太仆袁安认为应该批准这个建议;双方争论不下。郑弘大声呵斥桓虞,说他与袁安对朝廷不忠,想以此激怒桓虞;桓虞立即予以反击,嗓门不比郑弘小。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背气得脸色都变了。司隶校尉上书弹劾郑弘等人咆哮公堂,郑弘等人上缴印信、绶带请罪。
汉章帝回复说:“久议不决,正是因为大家有不同意见,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商议,集思广益以定策。忠正和乐,自然是得体有礼,但如果都不说话,也非朝廷之福。你们有什么罪,要辞职以谢?把你们帽子鞋子都戴好穿好吧!”
汉章帝亲自拍板:“大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是因为它比陆地低,现在我们稍微受点委屈又会有什么危害呢!更何况汉朝与匈奴的君臣名分已经定下来了;人家也是言语恭顺、信守盟约,一次次的前来进贡。我们反倒要违背盟约、自陷不义的境地吗?兹令度辽将军、代理中郎将庞奋,用加倍的代价购买南匈奴所俘获北匈奴人口和牲畜,把它们全部送还北匈奴;南匈奴杀敌擒虏也应论功行赏,一如惯例。”
[点评]
这次的朝廷大会,大臣们当面激烈“开撕”,反映出汉章帝不搞一言堂,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民主决策氛围。
最后,汉章帝拍板采纳孟云的安抚北匈奴的建议。看来,想要做霸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小弟受欺负了,你要为他撑腰;小弟受灾了,你要给他救济;小弟之间闹别扭了,你还得耐心的调解。关键是,每件事都要花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