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我每天做时间管理,但却发现越来越乱是怎么回事?
(知乎问题:我买了很多时间管理的课,每天也都照做,但是没什么用,该怎么办?)
你每天这么努力地做时间管理,各种挤出累得要死的下班后2小时做思考学习,但是最大段的8小时时间,却交给了一个根本不知你人生方向、也许也不知道你优劣势的管理者的分配,是不是挺滑稽的?
最大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方向上的管理——我们要学会自己做定位,结合组织要求来工作,这样才是上班,不是让班上你。
六十四,在一个公司,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重用(上楼梯),是业绩最好的人吗?
(知乎问题:如何在职场上,活动快速的晋升)
越是核心的部门越容易上电梯——电梯门肯定是朝向那些更加核心的部门。
各部门越核心的人距离中心越近,越容易上电梯。但是核心并不需要你最专业,一个销售团队里的负责人,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但是他往往业绩还不错,并且愿意花时间、精力带别人和做管理的人。
还有就是任何公司——请注意是任何公司,包括你认为很公正廉洁的公司——和管理层接触多,更亲近的人更容易上电梯。忠诚度和亲密度本来就是合作的前提。仅凭自己专业就一张臭脸的人要注意了——职场价值=能力-沟通成本。
所以—— 最好的上楼方式就是,在核心部门、在团队头部、常常和高层接触的人。
六十五,正常的一个行业周期应该怎么分?
(知乎问题:如何正确的理解,一个行业的兴衰?)
曙光期
觉得有需求,一群理想主义者划一片地,吭哧吭哧做完了苦逼的基础设施。
朝阳期
需求增多,第一拨人发现商机,新产业出现。
行业扩张,第二波人涌入,进入残酷的竞争。
行业成熟,第三拨人努力挤入,分食剩余空间。
成熟期
行业稳固,第四拨人接盘,获取微薄利润。
夕阳期
行业下滑,有人留守,有人迁移找新机会。
六十六,可以说说每一个时期的好处和议价吗?(知乎问题:为什么做选择大于努力)
陈虎平在他的《打破自我的标签》里提到这样一个观察:
00年的优秀毕业生去了外企、四大;土鳖毕业生去了四环边的中关村公司;
05年好学生进入了风头正劲的诺基亚;土鳖毕业选择了卖鞋卖袜子的阿里;
10年优秀的毕业生都留学留在美国;土鳖毕业生立在了BAT;
16年的优秀毕业生去了BAT,开始自己创业;只有一群人默默被挤进了工业农业电商;
进入一个新行业最好的时期,是朝阳期。第一波获得50%溢价,第二波抢到30%溢价,第三波瓜分10%。等到第四波的时候,只有微薄利润,没有太多溢价了。
一不注意,就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错过了进场的好机会。 人一辈子遇到好的机会,大概有3-4次。
六十七,曙光期入场,要具备哪些优势呢?(知乎问题:如何理解,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曙光期谨慎入场
我们专栏的读者很多都是职场3-10年的人,这意味着尽量不要一下子进入职场高级道——在一开始的时候入场,以为一个素人会在爆发期有什么机会。这都是财富故事会的主题,并非真相。
第一批的机会是留给在机会旁边看了很久的人,你现在才进去太晚了。所有你能在公众视线里看到的领军人,都不是从头做起,而是从类似的领域技能迁移过去的(该概念在文章4-2讲过)。咪蒙是搞文字的、PAPI酱是学编剧的、各种知识IP人家是有很多年积累的……
你从来没有做过大数据,现在有一个哥们号召你——来我们一起学习从头开始创业吧,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去不去?不要去。
六十八,一级市场如果被占领了,如何在二级市场上赚钱呢?
(知乎问题:有哪些在一些城市不好做的,但是在二线三线城市却如鱼得水)
关注子产业
你应该直接跑到这些人没有空做的、更加细分的市场,也许就是子产业。《好好说话》很火你是没机会介入了,有没有可能做一个《好好说话》的恋爱版——《好好说情话》?这个机会就很大。模式、结构都很清晰,内容很聚焦。
搜狗原来就是搜狐的一个小模块,你看人家现在。
关注二级市场
既然大家都在淘金,不如我们来卖水和牛仔裤吧。这就是牛仔裤品牌李维斯的来源。职业也是一样,赶不上第一波,不如试试看二级市场。
横向迁移
中国非常大,在一线城市做过的市场,完全可以在二线、三线城市继续再做一遍,然后是四五线城市。原来培训领域里的大师们,这段时间被小鲜肉和知识网红代替了,去哪了?他们奔波于二三线城市,收入比现在还高。因为有更大的空间。
不知不觉,你一定不会买的“安踏”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值已经超过600亿,成为全球第五大运动品牌了。
六十九,总有人问我想成功和幸福,学点什么好?
(知乎问题:知道什么样的知识,能让自己成功和幸福?)
我觉得对于个人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应用心理学,在超级个体专栏大家能看到很多这个学科的背景;而对于个人成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经济学,今天谈到的产业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很基础的模型。我们的大脑对于人类近现代的商业复杂系统,靠本能是无法理解的,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模型和分析来呈现——经济学能让你很快地搞定这些目标——搞钱肯定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但是快点搞定这个件事,让自己更快地接近有趣的生活。
七十,京东和淘宝是如何定于他们各自的价值的?
(知乎:请举出一个例子,在红海之中,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比如当年京东崛起,面对的第一大对手就是淘宝——该如何超越,好像处处是机会,又处处都难。京东从价值链反推——
“我们这个行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京东的生意就是个网店,网店的客户价值很好定义:最便宜、最放心、最快到达。
“做好这个价值链条,需要什么核心能力?”
京东发现:在价格的优惠力度上很难超越淘宝,在放心程度上可以做得比淘宝好,但顶多和天猫差不多,唯一的突破口就在“更快到达”上,所以,京东的核心能力 就是 物流 。
京东做了2件事,第一是开放品类,让自己不仅仅卖3C(信息家电),还加上了书、生鲜,提高用户使用频次。第二是自建物流团队和仓库,提高了送货速度,最终在这一个点上形成破局。·
七十一,怎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价值链?
(知乎问题:如何才是实现工资快速翻倍?)
直接把自己的工资乘以2,然后在招聘网站上找找对应的工作要求。这个要求和你之间的差距,就是行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
这样的互动会让我的团队人才流失吗?恰恰不会。
这样我和团队的关系变成了——你们努力让自己能力翻番,我尽量寻找更优秀的价值链条留住大家,这才是员工和领导的分工。
糟糕的企业恐怕反过来——员工努力地让自己不被企业开除,企业努力地思考用这群怂货怎么能赚钱,这就是绑在一起浪费生命了。
不管是朋友、婚恋、创业还是友谊,一段好的关系,都是两个离开对方都能独立过好的人,只是因为更大的目标,才选择走在一起。
所以—— 盯着职位,越盯越怂。盯着本质,越盯越强。
七十二,小城市和大城市比起来,到底差在了哪里?
(知乎:毕业回到小城市,我为什么不甘心?)
城市没有高压力的淘金游戏,有合理的物价,相对低的房价和相对稳定、平静的工作。小城市面临的不是消费压力,而是收入的压力。你拿着只有以前一半的工资,以一半的效率工作着。虽然够用,总觉得亏。这样的低节奏也带来了高速运转的大城市人的恐慌,这样再过几年,你也许永远回不去了。
大城市更类似一个大型网络联机游戏,彼此都不熟,公平竞争,能力挂帅最好。小城市则类似一桌熟人的麻将局——互相赚点钱,也要乐呵乐呵的。
七十三,如何用简单容易的例子还解释,角度不用的好处?
(知乎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看似简单, 但是非常深刻的道理?)
有个教手机摄影的朋友,教过我一个小窍门——拍照时,你可以仰着拍,蹲着拍,可以各种姿势拍,但就是不要平视着拍。我问为什么,她说正常的视角眼睛就能看到,而相机就是要看到事情独特的一面。
大部分人都被困在直接看事情的平面镜角度。但如果你不断地往里面深入,细分、细分再细分,就能到达显微镜的角度。又或者你往远看或者跳出来看,比如从“离地三千里”的角度看这件事,你就能看到大的全景图。
七十四,如何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机会,我总是把握不到呢?
(知乎问题:我碌碌无为的原因,是生活从来都没给我机会吗?)
有没有一些机会,特别的好,但是也许是你当时心智不足,也许是你性格使然,也许就是你不喜欢的,所以你没有进入,甘愿选择现在的生活?肯定会有这样的情况。我的自我解释是——这就是我自己的“命”,家庭出身、优势、基因、教育、价值观……有时候命和运搭不上,那就等待自己的运势,并且衷心地为搭上船的人祝福吧。
每日感悟:
1.很多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觉得越来越乱,其实的核心就是,没有分清楚主次,时间管理到底管的是下班的两个小时,还是上班的8个小时。
2.做销售管理的人,不要和下属凭业绩。要学会掌握核心能力之后,降低彼此的沟通成本。
3..这期我在很多的问答后边,都变成了知乎的问题,可以直接拿走!
4.当年曾经听说过:人生的机会总共有7次,从25岁到75岁,每隔7年出现一次,第1次出现在你20多岁把握不住,最后一次出现在70多岁一般人,因为年纪太大也把握不住,所以人生基本有5次机会,而每次机会来临的时候,看似危机失责机遇,但最主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将其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