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了得到的《002号知识发布会》,突然又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罗胖”(罗振宇)的演讲风格依然还是那样稳定、幽默。整场发布会有五个主题,也就是“罗胖”所说的“五个方向”——历史、未来、周边(旁顾)、内心、星空(宇宙)。具体是什么就不细讲了,可以自行去看。
“罗胖”从自身的经历讲起,最终引到“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个人感觉这才是这场发布会的“主线”,其实在这个发布会前,得到app上就已经有“每天听本书”的栏目了,只不过这次要将它打造成旗舰品牌。
我自己也在用得到,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也从中深刻感受到了——知识原来还可以这样“卖钱”。这一年来,在上面陆陆续续地听了一些书,有免费赠的,有自己买的,确实挺方便的,在厕所、在厨房、床上躺着时......也许是自己脑子不好使的缘故吧,或是方法不对,一边做着其他事一边听书,听完后,脑中留下的东西并不多;虽然是精华、“干货”,但很多时候听过就忘了,最后为了能记住点东西还是要倒回去再听一遍或是看看文稿,这时自己投入的时间就不止半小时了。
发布会提得最多的是“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于是我就想:每天能花个半小时听一本书确实是件很“实惠”的事情,因为这是别人花了可能不止半小时,甚至还有别的更多的投入才完成的,而自己却能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能获得了。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虽然有专业人士把一本书的精髓给抽离出来,然后呈现给用户,但这真的就能帮助用户更好的得到吗?且这些专业人就真的能保证100%正确地把书里的精髓呈现出来吗?(当然,用户自己去读也未必能做到)他们读书的体验和用户自己的读书体验、感受、收获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为了读到更多的书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那是不是从小学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呢?......我并不反对通过听书来获取知识,只是觉得有很多知识单从听书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是不够的,比如,一个科学家要研究一个领域的知识、问题等,这可不是“听听”就能解决的,而且那些最前沿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只有走在最前端的人才能解释的清楚,一般的“专业读书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有些书,甚至有很多书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读的,自己读,还有可能会获得与听书不同的东西。
世间的书,是不可能读完的;如果你的时间、精力有限,但又想多读些书,不妨选择听书这种方式,听听别人读出来的是否对你有启发,是否有用;或者自己读过的书,也可以听听,听听别人读出了什么,是否能拿来参考......听书也好,读书也罢,应该合理地、尽可能地用多种方式去获得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最后学以致用才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