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认为朱子谓格物致知,乃是即物而穷理,在事物上下功夫,在外物上寻求事物的真理,先生认为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无二,我们经常说做事要合情合情,即是合这个心理,但是这个理是心里清析分明的,而不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从事情上求出来的,事物只能求个法,即是方法办法,但物理还在心中,先生虽认为释家消极,我还是要拿佛学里的东西比喻,佛家说闻思修行,是要有次第的,先闻,再思,接着是修正,施行,这样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先生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孩童时代,即有孝敬之心,有恻隐之心,认为人们心中的良知是本来俱足的,只是由于后天被一些世俗的东西蒙蔽住了,所以求心求理时,不假外求,而是向内求,外求的必然是似是而非的东西,人生短暂,外物是追求不完的。
想到了当今的大学,很多年前有一句口号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这个思维定式,至今大学里面文科生远远少于理科生。基本上大学四年生涯,三年被分配在了理论学习上,只有一年的实习时间。而这三年理论学下来,用一个香港大学的老师的话叫“在学一份机器使用说明书”,不同的理科专业学了不同的机器说明书,这个老师的说法有点偏激,不过也点出了很多学校的情况,无论文理科生还是要多学人文课程, 不然一出大学就容易迷茫。
所以今天看到的情况是,现在这些年房地产炒这么火,有了房子,却依然没有心灵的栖息地。而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是,从小学到大学,人文课程都也在向传统文化上回归,因为这是人心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