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坐落在蒲河边上。只有百十来户人家,还被一个水塘分成南北两片。
小小的村庄生活鸡吵鸭架是偶尔的,风平浪静才是主旋律。
平静的日子就像蒲河水,缓缓流淌着。从古自今,日夜不停。
那时候,村子里的人们被分成两个生产队。各自有一个队部。都是农村常见的那种砖瓦房。十几间房子连在一块儿,西边是马棚,东边是仓库。大门朝着南边。院子里,成天喧嚣嘈杂。马车出出进进,社员们干活去了,一堆人嘻嘻哈哈,拿着工具,男人女人不停地开着玩笑。
经常在晚上,队部里点起明亮的电灯。学校里的文艺宣传队和大队的文艺队要开始演出节目了。
男女老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消遣时间的方式少的可怜。有一场演出,总比在家干坐着强吧!
那时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还要学习小靳庄。
文艺宣传队的演出,就是学习小靳庄的背景下成立的。比我高年级的学生们,用红红的胭脂抹了脸蛋儿,在灯光下就像年画里的大头娃娃,脸色粉嫩。节目有舞蹈,歌曲联唱大合唱独唱,还有快板书。三句半。敲锣打鼓的,热闹的连空气都变得文艺起来。队部的院子在乡亲们的心理变成了世界的中心。
轮到谁家孩子上场的时候,当爹妈的可开心了。在场边指指点点比比划划,开心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可是一件光荣的事呢。经常听见的话语是:“唉呀妈呀,你看老张家的三侄子唱的挺带劲儿啊!”“哎呀,你别说,韩军的二丫头跳的比他爹好看多了!”
但是,有时候,也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一个夏天的傍晚,吃过了晚饭,看见我家门口陆陆续续地走过去好多人,都朝着生产队跑去。我赶紧跑出大门跟着去了。
在院子里已经围了不少人。杂七杂八的声音不是传进耳朵。我个子小,挤进人群想看看啥情况。
像泥鳅一样钻进去,一看。在人群中间的地上,躺着一个人。一个男人。脸色在黄昏的天色里看不太清楚。脚上的鞋丢了一只。身边的大人赶紧往外推我:“谁家的孩子,躲远点儿!”一只大手揪着我的衣服领子把我拽出人群。
我听见大人们说:“好好地,喝什么药啊!?”
“抢救不了了。”“听说,是和他媳妇儿吵架了。跑到队部喝了农药。”
这时候,我才知道,躺在地上的那个人是同学的爸爸。喝了农药,救不活了。同学的妈妈坐在地上,已经哭不出声音。我的同学和她的妹妹拽着她妈妈的衣服跪坐在地上。
一个昏黄的傍晚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死。也不知道自己也会死。只是觉得同学没有了父亲,挺伤心。
生活就像一幕幕的戏剧,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上演。有的是喜剧,有的是悲剧。
蒲河水一句话也没有,静静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