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锯子君。
上期的“看大学”栏目获得了好多小伙伴们的点赞,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有了各位读者的肯定,锯子君更加有动力了。本期,锯子君就接着为大家介绍我国的大学。
2020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百年华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写下此文,显得别有一番意义。
1.哈工大的前世今生
今日走在哈尔滨的街道上,依然能看到很多俄式建筑和俄式餐厅,可以说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崛起与国际力量密不可分。
20 世纪初,俄国为了掠夺和控制中国的资源,修建中东铁路,大批的外国人涌入,城市的繁荣由此拉开篇章。
随着修建铁路所需的大批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到东北,高级技术人才聚集,中东铁路运营业务的飞速发展,铁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需求紧迫,甚至是俄籍员工的子女教育问题,都为学校的诞生提供了天然的可行性。
在中东铁路管理局的主导下,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应运而生。
1920 年 10 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正式成立,举办开学典礼,学制四年,采用俄语教学。当时在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设立的专业叫作“科”,全校只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学校的专业设置目的从建校宗旨也能窥见一斑,即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在创建的初始阶段,学校采用的是西方学制教育,有雄厚的工业技术支持和高级专家人才辅助,培养的学生掌握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接管学校,学校改为日语授课。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由中苏共管。中苏两国在蜜月期时,中方邀请了苏联专家来中国讲学,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也是在这个阶段,哈工大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有了人才力量的支持,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在新中国接管前设立的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的基础上,注重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以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为目标,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经领导人批示,哈工大确定了“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的办学宗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另一所是以文理科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
1954 年 10 月,高等教育部确定了 6 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哈工大已发展到 7 个系 23 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 年 9 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到哈工大视察,介于当时的形势需要,小平同志指出了“哈工大要搞尖端”。
此后,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由民到军的转变,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样一所“工程师的摇篮”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无数人才,到底有什么秘诀?在此,特别想和读者朋友分享的是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这是笔者见过的非常接地气的校训了,但这也透露着哈工大人重视基础、严守操作、从细微入手、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工程学科的意义在于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大楼轰然倒塌、桥梁巨幅晃动,都警醒我们要规格严格、要功夫到家,才能把楼盖得高、盖得稳。
工业化发展到今天,严谨融入了每一个哈工大人的血液中,也是一种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按规矩做事的人生追求。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熏陶下,哈工大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培养出了中国台湾原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先生和朝鲜政务院原总理、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先生;
20 世纪 50 到 60 年代,培养出了包括叶选平、邹家华、宋健、周铁农、李长春、王兆国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改革开放后,培养出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院士、全国著名的企业家等行业精英和人才。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到哈工大演讲时,就说过,他所认识的航天人才中,从总指挥到工程师,40%以上的人都来自哈工大。
可以说哈工大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培养了无数人才。
都说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热带、温带、寒带的国家,有位于温带的本土、有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有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气候类型多样无“人”出其右。
那么哈工大可能就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既能让你领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屋外穿棉袄、屋里吃冰棍,一年冬天小半年,冰雪大世界玩个够,又有海景宿舍,出门就是广袤辽阔的南海之滨。
无论你是否想要暖气,无论你想去南方还是北方,无论你向往什么样的校园美景,从最北到最南,哈工大皆能满足。
2.学校的那些王牌专业
哈工大的办学定位是“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从其历史沿革和办学定位能初步窥见其优势专业。
下表是 2019 年教育部公布的哈工大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些专业基本集中于传统工程科技领域,凝结了哈工大的历史和积淀,有着非常雄厚的实力。
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来看,哈工大共有 17 个学科位列A类,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 8 位,工科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 2 位。
用一句流传的俗语“哈工大工科无弱项”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而在A类学科中,有三个A+,分别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接下来,锯子君就简单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机械工程学科的情况。
机电工程学院是哈工大历史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了,源于电气机械科,是我国最早建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学院。
众所周知,师资力量历来是任何一所高校都梦寐以求的隐形财富,在机电工程学院,就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0 余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高端人才。正是这样的豪华配置,奠定了哈工大的工科强校地位。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机械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地位和处境略显尴尬,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又有广阔天地可大施拳脚的今天,传统工业面临着种种冲击,机械工程专业的现状背后是传统工业发展乏力的缩影。
锯子君想说的是,从当下的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的强大正是因为在国际经济主战场上取得了好成绩,建立起了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和扎实的工业基础,所以,未来的国际竞争,需要信息技术做排头兵,更需要传统工业稳定后方,提供不竭动力。
如果你对未来的专业方向不甚清晰,那么传统的工科专业值得考虑,因为任何时候,夯实基础都能够让你走得更远。
3.“一校三区”谁领风骚
今年,恰逢高校发布 2020 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强基计划是高校自主招生模式改革后的首年招生,旨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哈工大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是数学、应用物理和核工程技术,是关乎国家技术发展的前景性学科。
哈工大落实该计划的诱人之处在于,如果学生达到强基计划培养要求可直接免试攻读研究生,即“本硕博”或“本博”衔接培养模式。
“本硕博”衔接培养的学生,硕士、博士阶段可选择在校本部、威海校区、深圳校区之间跨校区选择本专业或相关优势工科专业继续学习。
在锯子君看来,在保研名额极其宝贵的情况下,哈工大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大家可能会好奇,跨校区选择专业听上去自主权很大,占尽选择专业的优势地位,但是哈工大不同校区的专业到底有什么区别?是否存在本部专业比其他校区强劲太多的情况?分校办学和校区办学有什么区别?哈工大的校区含金量高吗?
这些疑问在笔者看来非常正常,从高校到中小学,名校开办分校的模式层出不穷,遍地开花的名校分校因为冠上了名校之称,摇身一变,拥有了金字招牌,实际上分校和校区有着本质的差别。
分校可以理解为较本校而言是两所不同的学校,专业有重复,独立授予学生学位证书。反观校区,往往是由本部统一管辖,且专业很少存在重复,各个校区都有强势专业,优势互补,依托所在的不同区域位置,共同发展。
哈工大的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正是如此。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在专业上形成了与本部互补的模式,例如威海校区的优势专业是车辆工程和海洋类学科,这些专业只有威海校区有。每年高考结束后,三个校区是独立划线招生,下图是 2019 年哈工大三校区在全国部分省份的理工类录取分数线。
从上表不难看出,所有三校区共同招生地区,录取分数线的排名均为深圳校区>本部>威海校区,这背后的地域发展不平衡因素作用较大。
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缓慢,反观深圳近些年的发展实在迅速,有着极强的地域优势和产业吸引力,高水平的信息化、电子化优势,极大促进了哈工大电子类学科的本地融合。
换句话说,有输入、有输出,尤其是后者,这是深圳校区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虽然深圳校区招生火爆,但是不可否认本部的历史积淀和师资力量,包括科研实力,都是非常雄厚的。建议大家不要脱离专业实力一味追求热门区域,还是综合考虑,提高报考的“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