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修、顿悟的学习理解


一、对核心法意是如何理解的
    在禅宗历史上,五祖弘忍传位的故事是非常著名的。当时,五祖弘忍想要传位给下一代祖师,于是要求弟子们各自写一首偈语来表达他们的悟性。如果有人能够真正见性,他将传给衣钵。
    在这个过程中,大弟子神秀写下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语表达了一种渐进的修行观念,即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修行来达到清净的境界。神秀的这首偈语体现了他对“相”和“用”的理解,但五祖弘忍认为他还没有真正见性,因为他的心智还停留在“用”和“相”的层面上。
神秀的偈语体现了他对于修行和实践的理解,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修行,可以逐渐去除心灵的尘埃,达到清净的境界。这种观点在禅宗中被称为“渐修”,意味着修行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后来,惠能,一个不识字的打柴人,也写下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的偈语直接指向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即一切本空,无需外求。他的这首偈语展现了他对“体”和“法”的深刻理解,表明他已经超越了对“相”和“用”的执着,达到了见性的境界。
    惠能的偈语得到了五祖弘忍的认可,最终他继承了衣钵,成为禅宗的六祖。这个故事体现了禅宗重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特点,强调直接体验本性,而非依赖文字和仪式。
    而惠能的偈语则展现了他对于禅宗“顿悟”理念的理解。他认为菩提(觉悟)并非外在的某个具体事物,而是内在的、不可言说的本性。他的偈语表达了一种超越形式和文字的直接体验,这种体验是禅宗所追求的“顿悟”,即在一瞬间直接洞见佛性。
    惠能最终成为六祖,他的教诲和《六祖坛经》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的“顿悟”理念,即通过直接的洞察力来实现对佛性的理解和证悟,成为了禅宗的核心教义之一。
二、核心修炼有哪些,哪个修炼你在这段时间里活出来的,举一个例子
    我的核心修炼还在渐悟的层面,每个当下活得都很努力、觉察感悟、修炼提升,但问题烦恼还在不是出现,而且都是新的挑战和心理极限的突破,自己的心智的突破还在一件一件的不如意中突破,还在体会到的优秀品质、思路逻辑、感悟中突破,这个过程挺难的,但也很有意思,真是人生如戏……
    如果修炼到顿悟的状态,那是一次次渐悟的累计以及渐悟后的触类旁通的智慧开启。

三、梳理、研磨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叩问?
从渐悟到顿悟是一个过程?还是两个不同的修行法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