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应该是很多人的日常,包括本梦。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还有以前的空间,这样的社交平台里,大部分存在的动态都是对别人没价值的信息,看了反而浪费时间和精神。这在资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属于视觉污染。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除了知情权,我们同样必须拥有不知情权”。
不过并非大家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是关于倾诉,属于正常人的心理需求。普通人当然更容易对相对大世界高格局来说非常细微又相当贴切个人参与感十足的事情产生情绪反应,需要长时间多方位全角度地释放,甚至这样还得不到缓解。于是即便身边有同伴可以无条件接受过度废话,也需要用尽一切途径来抒发内心的压抑和狂欢。结果,也就开始日以继夜地发朋友圈了。
这样也就理解,晒娃放毒煲汤卖货秀恩爱无节制出现的理由。本梦虽然不喜欢这些行为,但同样也创造令人反感的行为,我猜。可能是搞自定义的艺术行为,可能是矫情的原创语录,也可能是孤芳自赏的体育自媒体,等等。其中相对危险的就是有意识但控制不住的抱怨——这样看有些类似本梦半醉半醒状态下的“大嘴”模式。就像本文诞生的灵感,就是由于被某件困扰多日的工作积累的可持续性负能量突然爆发,我立即强行把发朋友圈的冲动转化为这么一次长篇大论,在班车和地铁这样的移动环境下奋笔疾书,才稍微能够控制住激昂的情绪。
本梦说过一句话:能用一篇文章写出来的,绝对不用一句话说。拿抱怨举例,发朋友圈或者在微信群里抱怨,朋友熟人们是可以附和或者安慰,然而却只能接触我以及类似群体更多的冲动效应。写文章则不一样,这是个思考的过程,无论读者看后会不会理解或者支持,都不会影响本质和最初的效果。一千字的思考比起简单一句话的抱怨,多出转换心态和缓和情绪的作用,通常一篇文章写下来,想要抱怨的莽撞行为也得到有效的控制。发朋友圈,无论是抱怨还是其他,总归需要点赞和评价,换句话说就是互动,才有成就感。但我把那些心情扩充并且记录下来以后,本身就有自己参与,得到的回馈更大。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以让我反思和发现自己,某些真实存在的错误。
当然也有没必要写文章的事情,那就没必要坚持,但是控制发动态成瘾还是应该的。与其用废话占据别人的手机内存,倒不如努力尝试转换思维方式,顺便戒掉不良习惯。不过这很复杂,但本梦可以保持把要写在朋友圈的废话提升一个高度,改造成自以为具备些许可读性的心理描写。如果不喜欢,随时返回。或者感到共鸣或有道理,也算一场交流,不枉你我在此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