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吗?好的。
答应的好痛快,但愿能够做到,实话实话,自打写字以来,这么长时间这么高密度的输出还没有过,一直以千字文为主要输出结果,我们都知道,不假思索的千字文根本用不了多少时间。
高密度输出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语无伦次,我很清楚,不光是卡壳的问题,因为大脑里面的东西还是不够丰富,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整理整合就会更难。
1/
最近看奇葩说,感觉很有意思,每一期的辩题都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跟着节目进程去思考的时候,发现我们以为清楚自己想要的那些东西,到头来都会变得模糊了,变得动摇了。
有点可怕,也很爽,重整建立自己的价值观,重新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被突然打碎,带着疼痛感重建,这多少都会带着一点酷酷的感觉呢。
昨天一边制作蔓越莓饼干,一边又看了一期,话题是如果奇葩星球发明出一个按钮,按下去就能知道自己的另一半爱不爱自己,有多爱,问要不要按。
在辩手们还没开始辩论的时候,我自己就有了一次快速的思考和判断,然后随口问了坐在我对面吃晚餐的东哥,结果是,我选择不按,他选择要按。
原因都很简单,我选择不按是因为我对他是否爱我并不是十分看重,我相信的是自己。而他选择按是因为想要知道我对他的心意,他心里始终有一个挥不去的疑问,自己深爱着的妻子是不是一样爱他。
能说谁对谁错吗?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感受不同,若干年生活的角色不同,越是不够相信自己的人,就越是想知道那个答案,我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做到坦然,却不代表我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表现。
同样他也是。
对自己能够确定的事,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追究答案了,而对自己不能确定的事,我们之所以想追究答案,其实在乎的可能并不是对方,是自己。
在感情里,当一个人特别期待对方的爱,那就说明,这个人在这段关系里并不够爱自己。
很残酷吗?是的,太多微妙的情感我们一方面没有能力去搞清楚,另一方面我们根本控制不了,甚至就连自己要不要爱着对方都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于是就更加想要那种确定性,想要一种掌控感。
实际上,这多半会失望。
辩手们都是怎样的表达我已经不能完全复述,但不能否认有许多点都会触到我的内心。
当计较我们的爱人到底是爱我们99分还是一百分的时候,就会陷入另一个更深的坑,就是如何去解释那不满的一分去了哪里?
感情是最没办法量化的东西,可能会有多一点和少一点之分,我就在想,如果在一段感情中,对方爱我只能达到80分,那还有20分就该由我自己来补足,谁说没有100分的生活,100分的爱情?
爱是一种越用越多的情感,按钮的作用不过是所谓的片面的真实,它代表的仅仅是按下它的那一刻。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有无数时刻组成,知道了那一刻的数字又能怎样呢?能代表全部的真实吗?一定不能。
科技发展是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却也同时剥夺了人类许多能力的提升,爱就是一种能力,当我们试图用按钮来明确一个标准值的时候,我们原本应该有的这个能力就会随之退化。
还记得好多年前,手机还没普遍,大多数人还只能跑去电话亭使用公共电话的时候,在我的头脑里记牢了上百个电话号码,只要是之前有过联络的,我先是会记在一个小本子里,也不知道为什么,大脑还是会主动承担这部分记忆,就连成年不用的那些陌生号码都不放过,一律记住。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很牛的能力,因为身边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后来手机开始普遍,手机通讯录的容量与日俱增,所有的联络人都无法充满它的时候,我回头却发现,就连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的电话号我都没能记住,要承认手机是个好东西,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改变啊,也不能否认它的出现剥夺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是它让一切开始变得虚无。
这个过程中,我大脑的记忆功能好像真的退化了,那些能放在手机里的东西,就再也不会占据大脑容量,不再需要记忆,这对人类的大脑来讲真的是好事吗?
按钮也是这样,当我们能通过一个按钮来判断伴侣的爱时,我们感知爱的能力是不是也会退化?
有些进步就是需要我们人类付出代价。
再说,但从情感的角度,那个按钮的作用也是弊大于利。
我们都知道,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靠的不是一个又一个的数据,是一点一滴的体验,当我们为了自以为是的那个情感探测仪,而牺牲掉该有的体验时,最大的受害者恐怕还是我们自己。
一起生活的久了,这其中的感情就变成了一段一段的故事,故事里有两个人共同的东西,这才是一段感情的魅力所在吧,一个用机器测试出来的数值又怎么能与共同经历的故事相比?
还有一点,一旦我们启动测试对方的那个按钮,就表示我们在怀疑“爱”这件事,就是我们不相信对方爱我们,或者说,我们不相信对方能像我们爱他那样爱我们。
这样的信息一旦传递,对方的爱意真的会不降反升吗?我有点不信。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实际上,这个夸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信任”二字。
如果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总是试图测试孩子的行为动机,那孩子的行为模式会朝着哪个方向演变呢?在一个缺乏信任的关系中,没有人是舒服的,那还谈什么爱呢?
所以,一直到这期辩论结束,我都没有改变立场,坚定认为那个按钮不要按。
最后我也没有追问东哥是否改变了最初的立场,那不重要,我只知道如今的自己已经懂得爱自己,也懂得对他的情感越来越浓厚,我需要在长长的时间里,亲自去感受去体验,而这是按钮不能够给我的。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还是有点虚幻,不够切合实际,我想说,是,那又怎样呢?我的欢喜难道不是最重要的?
好吧,这个话题就到这里,用时还不到一个小时,突然觉得,此时此刻的时间过得好慢,明明已经两千多字了,还没到一小时。
2/
下午的太阳会从办公室的另一侧窗户照射进来,先是窗口附近的地面,慢慢扩展增大面积,然后会离我越来越近,甚至能照射到我的右半边脸,这导致好多天每到这个时间,我的右耳都要发烧,感觉奇妙却又不很舒服。
不知道原因的时候,有点莫名其妙,总想试图用一种方式去解释这样的现象,却都没站住脚,什么脸烧有人想,耳烧有人骂……实际状况用一种常识解释清楚了,也就没了那些无中生有的解读。
说到这,想到上周末和姚总一家吃饭,对于我的病,姚总一直在试图劝我去找算命先生看看,用一种确定性的方式来给这件事一点解释,也算寻一点精神寄托。
当时我没有强烈反对,就连此时此刻我也不会表示坚决反对,人类发展至今,需要解释的事物太多了,想要那份解释的人也太多了,我并不例外。
当我们有限的学识和经验无法就某种无法掌控的事进行解释的时候,那些神明就会出现,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实在找不到答案,而没有答案这件事会比问题本身更折磨人,怎么办呢,对,就是给它找个答案,说到底,这个答案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答案我们的心就能安稳下来,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就会减少。
何乐而不为呢是吧。
但我并没有打算真的要跟他们一同去找那个盲人老头算命,这个想法也很简单,我对自己情况的了解一定远远超过一个陌生的盲人,过去的不用算,我都知道。此刻的不用算,我都正在经历,与别人的说辞无关,而未来是没有人能知道的,况且人生每一步都不可能按照所谓的神明设定去走,生命中的变量太多,答案太少,把心思都用在追逐答案上并不值得。
如果非要说他们的话可信,我也同意,为什么呢,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有一种叫自证预言的心理,我们会不自觉的按照一些心理暗示去完成一些事,对于深信的人,算命先生的话就成了那个被不断实践的预言,会在未来的人生中不知不觉朝向那个既定方向走,最终实现了那则预言。还有时候即便不能真的实现预言,我们也会想法设法用结果反推当初算命先生的预言,那当然总会有准确的部分。
另一方面,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标签贴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很接近,而人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功能,就是会捕捉那些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标签,然后一遍又一遍把自己用标签所代表的意义去重新解读,那就自然是又会出现准确的另一部分。
我说的这么明白,那难道我就真的一点也不相信吗?不,我相信。
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就是普通人,认识到自己在普通的人群里有着那些无法规避的人类共性,这是事实,无可回避。强调不信反而会让自己觉得自己虚假。
那怎么办呢,我选择顺其自然,真有机会去看,那就去,不管是怎样的答案,我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而没有机会,我也不会自己创造机会,毕竟我还能想清楚这件事的内涵,有和没有代表的都不是那个全部的我。
嗯,这个话题又可以结束了,时间还有四十五分钟,还需要在转换一下。
3/
说说工作吧,这是一个我不太爱谈的话题,我曾试图思考过不爱谈的原因,应该就是在工作中没有能力获取到让自己有价值感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两年多来,如果统计我所有写过的话题就能发现,关于写作和成长类的话题是最多谈到的,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在这方面获得了更多价值感,给我带来的更多自信。
今天就专门来扒一扒工作中的自己。
昨天就做了一件比较愚蠢的事,在和新的部门主管面谈的时候,居然流露出了一些人际关系中的抱怨情绪,尽管马上意识到就转变了话题,还是为这样的行为而惴惴不安了一整天。
不安的不是因为出现了什么恶劣的后果,而是自己对自己那样行为的不满,口口声声认为自己思路还算清晰,却从自己的口中传递出去这样一种信息,该给自己低分。
突然明白,一个人最怕的不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更有我们对所有看法的解读。
我不喜欢传递负能量的人,就更加害怕自己也变成那样的人,之所以对这件事这样敏感,很可能在我的内心深处,早已认为自己就是负能量的人,所有对别人的敏感都是真实内心的外化。
不能详细说这里面真实情况的来龙去脉,只好把自己的感受略说一点。这可不是一件让人感觉高兴的事。
一席话谈下来,更受益的人是我,这是我之前没能料到的,本想通过这样面对面的沟通,能帮助到新人更好的适应工作顺利度过试用期,以便达成相对长久的合作。不曾想对方的工作思路非常之好,态度稳正,表达流畅,让我感到欣喜的同时有点自惭形秽。
回透整理谈话记录的时候,发现他一共表达了八个点,都与上岗这10天的工作有关,从对自己岗位职责的界定,到对目前一些小问题的解决,再到部门之间工作流程的配合,更有对公司对自身新的合作关系的理解,都让我刮目相看。
再次在现实的检验中证明了,一个人的工作思路有多重要,一种是聚焦了解事实解决问题,一种是聚焦强调困难抱怨别人,两种完全不同类的人,能够达成的工作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若要论喜欢,我们都会无一例外喜欢第一种,想做第一种,事实上却事与愿违,真正能做到第一种的人少之又少,而处在第二种的人大多又浑然不觉,这才是最可怕的真相。
我们学习,我们在现实中践行,却还是会有好多时候不知不觉就进入第二种状态,时而自省已经算是好的了,那就证明我们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无意识,能制定下一步措施从那种状态里走出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相比之下,原来的人又会逊色太多。在心里对比他们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整合的过程,谁的状态更值得肯定,谁的状态是职场大忌,都在这次面谈后了然于胸了,这样的反差带给我的冲击力比任何理论上的说辞都要大得多。
职场中的生存,绝对是一则值得修习一生的智慧,现代人的工作时间已经占据了大半人生,工作的好坏真的能直接导致生命质量的好坏,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更是趋势。
技能为王的时代过去了,强调综合能力的时代来临,一成不变的工作正在慢慢从人的手里转移到机器的手里,考验我们的指标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个性化。
以前会一种单一的技能就能够生活的很好,如今只依靠单一的技能很可能马上就被淘汰,一个团队中,能发现并利用更多资源达成有效工作成果的人才更有竞争优势。
回到正能量和负能量的话题,严格的说,很难明确区分这两种能量的属性,不同的情况下,会被不同的解读,最重要的是不论何种能量都不仅会对别人有影响,更会对我们自身有影响,影响我们看待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的角度,影响我们身处团队核心时对外界的感知程度……
经营事业很大程度就是经营人生,从二十岁到六十岁,用四十年的时间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既漫长又有无限可能。
虽然这次关于职场的话题还是很笼统,却已经成为一种走出心理舒适区的挑战,结果满不满意无所谓,跳出来哪怕只有几分钟也是好的,总比一直维持舒适更有价值。
终于没能做到绝对的持续两小时,中间还是有两次非常短暂的停顿,是习惯性的点看微信,查看新消息,好在及时调整回来,不管能否接续上原来的话题,能保持手指的不间断敲击就比较满意了。
这无疑是一次苦乐参半的尝试,还真有点辛苦,手指手腕的关节好像有点僵,不听使唤了,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的后果,更有一些快乐,实现了一次能证明思路顺畅和组词能力的跨越,对自己的认同又会有所增加。
当我开始慢慢发现自己身上这些亮点的时候,对另一些暂时还没能克服的缺点不足就变得温和了许多,接纳一旦发生,神奇就会跟来。
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五千字的长文一蹴而就,甚至都没有回头查看修改错别字,看看字数,心里有一束光升腾起来,照亮了从内到外的自己。
是啊,谁不是优点和缺点的混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