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和闺蜜一起小酌,话语间,聊到了医院的些许内幕,我说,”医院的医护,都是一个脚在法院,一个脚在医院,人命关天的事情里,哪里有轻松?”然后我笑了笑,说,“现在你知道我为啥不在医院工作了么?”闺蜜不解的问,“为啥?”我说,“因为我害怕呀,我好怕怕的。”闺蜜哈哈笑起来,“就因为害怕呀!你这完犊子的家伙!”哈哈哈哈,我俩都大笑起来,眼泪竟然笑了出来......
年轻的时候,想治病救人,结果想学临床医学的愿望没有实现,学了护理学,以为当个护士相对会比较轻松,结果进了医院才知道,面对生命的生死间,我常常是瑟瑟发抖、手忙脚乱、慌张又委屈,实在是让自己不知所措。
我总是很委屈,我想尽力让病人好过些,但往往并不如意;我慌张是因为参与急救的过程,我生怕一个不小心,病人会受罪。我似乎从来没有要把病人当成小白鼠的强硬,只有把病人当做朋友一般的柔软。有人说,看的多了、见的多了、操作的多了,就习惯了。可是我也尽力坚持着,只是坚持了两年,我放弃了,我做不到麻木,我觉得痛苦,我讨厌一切形式主义,也不喜人际关系的是是非非,但更害怕自己不小心,踏进法院的大门。
我是如此谨小慎微,又是如此战战兢兢。在医院的两年,即使住在太平间的楼上,我也会安然如梦,而只要进入病房,就犹如打仗的作战状态,让我身心疲惫。我想我极其不适合这个工作,于是最终遗憾的放弃。
十多年过去了,再回想当初的狼狈,仅仅是自己“哈哈”的笑声,年轻的自己呀,缺乏了太多的东西,比如自信......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能力,这份能力无论是天赋还是后天培养而成,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而我的特性就是喜欢哲学这类富有内涵的思想,我喜欢去思考,喜欢把问题剖析来看,喜欢把问题看透然后进行解决。
也许是因为偏向了脑力工作,所以实际操作能力相对就比较差一些,再加上基层护理工作基本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或者创新能力,即使我想去了解护理科研性的工作,也大多是死搬硬套的中规中矩的理论建设而已,并不涉及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更何况,制度里,小护士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想要进行护理临床研究大约是若干年论资排辈之后了。
我的特长发挥不出来,还得被制 度、考试压的死死的,反观,我实际操作能力、心理素质的短板也被暴露无疑。在这份工作中我没有获得快乐和自信,反之,难过成为了这段时期的主要情绪。
离开医院后的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向着我喜欢的方向发展,从未停止,从最初的编辑,到策划再到创业,最后到如今的读书、写作,我想真正支撑我的依然是我从小的梦想,那就是治病救人。
我从不以为只有医院才能治病救人: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真正的救人是改变人的思想,让人的生命富有血肉和价值,而不是行尸走肉。
或许有人会说,经历了那么多,你的理想居然没被磨灭,真是不容易。我想,如果被磨灭,就不再是理想了。就像一段牢固的关系,不去想这段关系是好还是坏,才是真正的牢固,如果成天患得患失的在好与坏中思辨,那么这段关系肯定夭折,因为任何人事,都经不起不明所以的摇摆,更经不起自我破坏的怀疑。我不摇摆也不怀疑,我只是向着我心中喜欢的方向,坚持着我脚下的路。
现在的我,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阳光,可以灿烂无暇的笑,也可以深沉柔媚的默,这样的我是年轻的我所喜欢和期待的,尽管经历了那么多那么多遗憾、甚至终身抱憾之事,但谁的生命是完美无缺的呢?
那个拼命成长的自己,不就是因为不完善,才要努力完善自己么?那个要努力庇护自己、保护家人的自己,不就是因为曾经庇护不了自己、保护不了家人才越发的努力成长么?
在哭过笑过的地方,生出的清净心啊,让所有的遗憾都成为了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