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个人,从横向是看他的心理状态,从纵向看,就是他的历史,或者说通过现在看过去,看他的心理成长经历。对此,李老师为我们总结了三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活着,一定是适应了环境的结果。
从小听着老人说的,“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长大的,感觉自己很懂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这从“遗传”而言的。就像龙生的是龙,我们人生的是人,刚出生的人是生物学上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老鼠生来会打洞,那么老鼠真就是一出生就会打洞的吗?显然不是,老鼠是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父母打洞,慢慢学习来的。打洞是老鼠家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我们人的家族也有各自独有的文化传统,比老鼠家族的打洞文化丰富多了。歌唱家的孩子会唱歌,画家的孩子会画画……不是技能的遗传,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看着父母唱歌、画画,更早的好奇接触进而学习的结果。是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爸爸、姨夫、舅舅都是军人,同样都关心政治,不管在自己家还是家族聚会,闲聊的话题总离不开国家大事,每天CCTV1的新闻联播更是雷打不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我,也养成了关心政治看新闻的习惯,如果有闺蜜和我谈论老公、婆婆、孩子,我的脑袋就有种要炸开的感觉。和一帮穿军装的哥们在一起谈论潜艇、航母、驱逐舰会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家族里的男人都把老婆当公主宠,女儿更是宠上天。我们五个嫁出去的女孩都厉害的像霸家虎,老妈在女婿面前常常训斥女儿不能无理取闹,内心中是不是也在暗暗得意女儿没人敢欺负呢?这就是老师讲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吧。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动力心理学认为: 童年的经历与遗传因素一起塑造了成年人。
心理学泰斗李心天教授请大家思考的问题:一个孩子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搀扶蹒跚学步,突然摔倒了,他的反应是什么?是来自母亲的回应,四种不同心理状态的母亲的回应,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是天壤之别的,我们是被什么样的父母养大的?我又属于哪一类母亲!
我希望自己是那种40%的母亲,给孩子留下60%自由成长的空间。温和不浮躁,安静的看着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活出快乐幸福的童年。
活着,必然适应了环境
不管是正向积极的活着、精神分裂在精神病院里活着,还是消极悲观怨天尤人的活的不开心。只要是还活着,就一定是适应了环境,因为不适应环境的那一部分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