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母亲,在孩子还未满周岁时,就已耳闻“terrible two”的说法,各大育儿公众号也会和宝爸宝妈们聊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我们该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现在回忆起来,脑中竟搜罗不出来半条锦囊妙计,有的只是自己无助的抓狂图。
今天之所以会提笔写这个话题,是因为连续两晚与孩子的互动过程,让我对以下问题有了思考:
在孩子自主性萌发及规则感建立的阶段,家长可以怎么做,与你的“魔鬼”宝贝和平相处。
先来看两个生活片段。
片段一:
晚上9点
妈妈召唤宝宝刷牙,做睡前准备。
宝宝:我要妈妈再讲一个故事,然后刷牙。
妈妈:我们先刷牙,进房间后,妈妈再给你讲故事。
宝宝:我不要,我要在外面讲故事。我还要玩接水的游戏。
(妈妈内心小剧场:花头精那么透,这么弄,今天想什么时候睡啊!九点后可是生长高峰期,九点半前必须睡!)
妈妈:现在已经很晚了,我们要准备睡觉了,玩水和讲故事,我们选一个。
宝宝:玩接水。
妈妈:好的,那我们先刷牙,然后玩接水,玩好后就进房间咯。
宝宝点头,爬下沙发,和妈妈来到洗水池旁。
宝宝刚站上板凳,开口:我要先玩接水的游戏!
妈妈:不可以,先刷牙!
宝宝:我不要!我要先玩接水的游戏!
妈妈:不可以,我们刚才不是说好的嘛,先刷牙,再玩水。我们动作快一点,刷好牙就玩。
(宝宝坚持不刷牙,紧闭双唇,僵持期间,妈妈越来越生气,着急,心想不能老由着孩子,需要让她有点规则意识!说好的,就要做到。然后和孩子一通道理讲解,但孩子坚持不刷,妈妈又强行上手,最后不得不以先玩接水游戏而和平结束刷牙行为)
我们进房间时,已是晚上9:40。但麻烦还未结束,在之后的睡前准备工作中,宝宝又因不合理要求没即刻满足而光着屁股在床上大哭。
片段二:
有了前一晚的不愉快经历,我决定做些调整。
首先,留足进房前的准备时间。其次,只要孩子要求没有危险性,尽量满足她。
晚上8:45
妈妈:宝宝,我们要准备刷牙咯。然后进房间睡觉啦。
宝宝:我想先听一个故事。
妈妈:好吧,你去挑一本故事书来。
妈妈宝宝依偎在沙发上,读完一本故事书。
妈妈:我们现在去刷牙吧。
宝宝很配合地刷完牙,突然提出:妈妈,我想玩调糊糊的游戏。
(妈妈脑门立马三条线,又要玩那么折腾的游戏,会不会又要消耗很久?而且家里没面粉了,怎么办?问问孩子吧)
妈妈:调糊糊需要面粉,家里没有了,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呢?
宝宝:用米粒吧。
妈妈:米粒也可以,但不能拿太多哦,小碗装不下的。我们玩好调糊糊就要进房间睡觉咯。
宝宝:好的,我知道的。(自己去挖了小半杯米粒,妈妈给她拿来了碗和勺,还有番茄酱)
宝宝很愉快地玩了一会。等调得差不多了,在我刚以为宝宝要收手时,花头来了。
宝宝:妈妈,我还要用擀面杖擀一擀,你帮我拿个保鲜袋来,好吗?
(妈妈心理独白:还是你会搞事,好吧,今天让你玩个够,还好预留了时间)
帮孩子拿来擀面杖后,我跟宝宝又重复了一遍,玩好擀面要进房睡觉了,我就去洗漱了。
等我洗漱完,宝宝愉快地完成了擀面工作,自己将工作台收拾干净,把废物扔进垃圾桶,顺道走进房间。
自言自语道:玩好了,可以进房间睡觉了,睡觉时间到了,妈妈,我好了,你也进来吧。
妈妈抬头看了一眼钟表,晚上9:10。
第二晚的顺利,让我有些出乎意料,我没想到孩子会自己结束游戏,走进房间。
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前后两晚,发生了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根据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1.5-3岁的孩子处于自主与害羞的冲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获得自主性,有比较强烈的“我来,我来做,我要做我想做的”的意愿,而我们家长也要尽量尊重并给予孩子这样的锻炼机会。但与此同时,3岁左右,也可以开始给孩子一些规则意识和秩序性的要求,有序的生活会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而这两者之间,有时会有冲突。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导致对自我能力及现实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估算出现误差。这时,家长的理解,宽容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我所呈现的生活片段中,孩子对九点睡觉有助健康和生长是无感的。她所想的就是我还想再玩一会。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跟着我们的规定走(如片段一我的设定,当孩子第一次提出先讲一个故事,就被我拒绝了,虽然我真的是想好,进房间之后会给她讲故事,但孩子的理解就是我现在没听到故事,这个让我很不爽),孩子的情绪就会有积压,后续一系列的不如意,都会成为接下来无理取闹的爆发点。
在片段二中,我在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同时,也会和她反复强调我们需要进房间这件事,孩子是能够理解其中的顺序的,再加上一直比较稳定的情绪,也会有利于接下来的生活进程。
你可能会质疑,一直让孩子说了算,那还得了,再大点,我们父母的威信都没了,都不听我们了。其实不然,我希望带给孩子的,不是她事事要听我的,而是在她各方面趋于成熟的同时,有独立行事,思考的自主性。当然,父母对一些危险事件等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坚持。给予孩子自主性的体验,并不是无底线的纵容。
那我在片段二中究竟做了什么呢?
预留时间——宽裕的时间,让我能够比较平静,而不是紧迫感带给我的焦虑感。(母亲自己的心理状态很重要)
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尽量满足她的小要求,让她自己做想做的事,碰到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被满足后,孩子的情绪也相对稳定,接下来就会更顺利些)
啰嗦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记下引发我思考的育儿瞬间,如果你也有相关的经验或想法,也欢迎给我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