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作息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我把这篇文章发给一个经常晚睡的朋友时,她的回答是:
"大道理谁都懂啊,我觉得现代人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道理。"
乍一看,这句话说得很对。
作息规律的道理谁都懂,可就是做不到,一方面可能真是因为缺少方法。但你仔细一想的话,你真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睡觉吗?
睡觉是人的本能,要说有方法的话,那就是早睡早起,就这么简单。道理大家都懂,方法不用教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做不到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情况也会因人而异。
不停息的车轮
城市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变成了夜猫子,手机24小时开机,刷不完的朋友圈,回不完的消息,逛不完的淘宝。
等到想睡觉的时候,一看表,已经凌晨一两点。第二天早上起来,带着黑眼圈,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走进办公室,哈欠连天,看到眼前一堆的工作,头昏脑涨,恨不得立马下班,回家好好睡一觉。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终于可以回家睡觉的时候,又开始拿出手机,刷到凌晨。
很多年觉得自己年轻,有资本,可以抗得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事实。问题在于,你能扛多久?
短期内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长此以往,身体就会亮起红灯。再好的机器也需要恰当的使用,需要定期保养。
2017年11月13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一则消息,某游戏平台主播连续几个月从凌晨12点到9点进行直播,最终因过度劳猝死,年仅20岁。
20岁,多么美好的年纪。
其实,这样的悲剧比比皆是。只是因为它没有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就感觉不到疼痛。
自然的规律
一年有四季,一日有昼夜,这是大自然的节律机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人类生活的节律机制。这种自然的节律机制要是被打破,就会出现混乱和灾难。
早睡早起的人和经常熬夜的人走到一起,你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早睡早起的人,看起来更有精神,充满活力,皮肤更有光泽,情绪也更加稳定。经常熬夜的人则萎靡不振,你可以用很厚的粉底遮住脸上的瑕疵,但是遮不住精神的涣散。
因为早睡早起更符合大自然的节律机制,更有利于身体机能的自我恢复,大大降低生病的几率。有人也可能觉得,晚睡晚起,只要保证睡眠时长也可以。
但是,时长并不等于质量。睡眠不是时间越长越好,睡10个小时不见得比睡5个小时更有用,关键取决于你入睡的时间。
现代人很难做到日落而息,但是入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从11点开始,身体就进去了修复排毒的阶段。身体本身的调节恢复机制被打乱的话,必然就会出现问题。
说到这里,你脑子里肯定会冒出一个词"养生",而且大家普遍认为养生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因为身体机能下降了,所以需要调理,需要养一养。
而我们都是年轻人,风华正茂,要是谈养生的话,好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蔑视。你要是听到二三十岁的人九十点就睡觉,一定会很惊讶,在大多数的概念里,凌晨睡觉才是正常的。
其实,这是对"养生"这个概念的一种误解。
“养生”原本指的是道家一种延年益寿的医事活动。《庄子·养生主》第一篇就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顺应自然变化的发展。
在当前这个主题下,顺应自然变化就是顺应自然的时间变化,规律作息。
没有电的时候,太阳落山后,世界就变得一片漆黑,蜡烛、火把这些简单的照明工具很难保证生产生活的照明需求。电力普及之后,人类的活动时间延长,夜晚和白天几乎没有什么分别。这就代表原本的自然规律被破坏了。
大自然中除了人类之外,其他所有的动物都是根据自然的时间变化活动,大多数动物都是在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有的则昼伏夜出。这种规律是根植于基因之内的,是天性,人自然也不例外。正是有了这种规律,生命才得以健康长久的延续和发展。
长寿的秘诀
你知道人会失眠,但你听说过哪个动物会失眠吗?
现代临床医学科学对失眠这个症状的认知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办法。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失眠,根本的一点就是身体原本的作息调节机制被破坏,出现了功能障碍,继尔会引发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障碍。五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
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在2001年发起了一项活动,把每年3月21日(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一直延续至今。其目的是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以及睡眠质量的关注。2019年的主题是"规律睡眠,益智护脑"。失眠,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生命的重要过程,是机体复原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规律作息,保证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决定因素。
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就一说得那样: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应抱着对明天的欢乐期望而入睡。同时,也应以愉快的心情早起,这是长寿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