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去学校给家长上课时,有家长问我:我们家的孩子上四年级了,很内向,不太愿意吭声,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遇到朋友也不会主动打招呼,从小去游乐场、公园或者是其他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他从来不主动与别人一起玩,现在学习也不错,在妈妈眼里孩子其他都好,就是一点,内向,不爱交朋友,不爱说话,让她很着急。
我看着孩子妈妈焦虑的眼神,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有时候孩子真的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大人的看法。
我们总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内向、不交友是不好的。但事实上,内向还是外向,也就是内倾性或外倾性,是和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相关联的,是有生理基础的、由基因决定的。
内倾者的神经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外倾者的神经兴奋过程弱,抑制过程强;神经活动过程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平时看到了内外向者的性格差异。内倾者看起来更安静,不愿意在人太多太吵闹的地方,偏好独自待着,即使交友也不喜欢太多朋友,喜欢看书等偏安静的娱乐活动;外倾者看起来精力更旺盛,呆不住,喜欢热闹,注意力转移得快,喜欢交友,朋友很多但不一定深交,喜欢热闹的音乐,刺激的娱乐活动。
大量的研究证实,内向者并不一定会比外向者差。内向者和外向者在智力的总体表现上并没有差异,但在智力的不同方面表现各有优劣。内向者在言语智力方面的表现更好,外向者在操作智力方面表现更好。内向者在学业成就上表现得更好,因为内向者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不受社交活动干扰。外向者在社交性比较强的工作如警察、销售等会表现得更好。在人际关系上,内向者看起来似乎不太擅长人际交往,但事实上,内向者一样可以拥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虽然内向者的朋友数量不多,但友谊的质量高,亲密关系更有深度。在个人成就上,也有研究证实了,很多有良好社会成就的人都是内向者,内向者能够取得的成就并不低于外向者。
这位妈妈之所以很着急,可能不是因为孩子的内向,而是孩子没有表现出她所期望的社交能力。但是啊,越是着急,尤其是把这种焦虑毫不遮掩的传递给孩子,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我内向、不交朋友是不好的,进而对自己产生不认可,影响了孩子的自我评价。
孩子如果排除了自闭症,仅仅是不愿意主动和人交往,家长并不需要过于紧张。孩子不愿意主动和人交往,可能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这个需要!
“外向”和“内向”这两个词,最早出于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对性格的划分,但荣格在报告中也说明:没有纯粹的内向或外向。
外向的孩子:
通过人际交往获得能量,他们反应很快、善于提问、思维发散、积极乐观、行动力强;
内向的孩子:
通过自我独处获得能量,他们观察细致、善于分析、独立思考、思维集中、思想深邃。
内向或外向,既决定不了成功,也决定不了失败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不要因为孩子内向,就给他贴上“害羞”“腼腆”甚至“不懂礼貌”的标签,更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交流,或是为了锻炼孩子,让他在众人面前表演,或频繁为他组织社交活动。
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同时在心里积累非常多的负面能量,孩子很难感受到快乐和平静。
面对内向的孩子,担忧和焦虑是最不需要的两种情绪。
我们只要放心大胆的给他们更多“独处”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索内心世界中获得能量,那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