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智力量的不同,同时,也了解到心智力量本身的巨大优势,不过,心智到底是何物,如何才能获得强大的心智力量呢?心智与智商的区别在哪?
一、如何成为心智强大的人
人类初生之时,与草木鱼兽并无差别,心智能力几近于零,仅仅只具有条件反射的能力,然而,随着“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习得的“抽象推理能力”,心智最终获得开启,并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发展、重建、再重建。
基因和遗传对心智的桎梏仅局限在1%中,一个完全体通过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积累心智力量,并有机指导于实践行为,使得“大脑能控制大脑”,从而了解到“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我存在,以及突破认知或悖离现实的存在。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类所能认知的部分仅是冰山一角,心智的力量与自我的功能类似,牵制协调本我的欲(desire)和超我的义(conscience),使得冲突内显而不外释,确保人格的完整和动态平衡。
而恰恰由于人类大脑的复杂结构,活跃的大脑皮层与脑细胞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新的神经指令,并作出相应反馈,注意力犹如魔术师帽中的白兔,时刻保持着亢奋而激情的状态,便是意志最坚定的人,也难免受到影响。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所能做的改变寥寥无几,却不妨碍我们运用心智,凌驾于大脑掌控之上,即使偶有不顺,但时刻保持理性的态度,乐观积极,不为脑袋中的怪东西所控制,不陷入消极的状态,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返老还童》有句台词:不顺心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咆哮,你可以大哭、咒骂、懊恼...但最后你还是得放手。放手之后,便是遗忘,让它过去,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对情绪的管理也不外乎运用心智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促使激烈情绪的消减和弱化。
痛苦是人类情绪最激化的一种类型,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煞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且难于与他人产生感同身受,总是不自觉地把自身想象为全世界最痛苦的人。然而,发酵的情感常常会说慌,你并非孤身一人,也并非最痛苦的那个人。
当心头郁结的情绪达到临界值时,为了寻求突破,你得找到合适的释放途径。旅行、运动、谈恋爱能短期缓解,阅读、聊天、看心理医师能获得内心纾解,可是,遗忘并非最终目的,控制情绪是一剂蓝buff,吃一堑,长一智的结局才是happy ending。
有两种方法简单而有效: 其一,用纸笔记录在同一个本子上,并定期回顾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其二,尽量弱化当时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冲动行事,善于运用心智力量,来达到转换恐惧的作用。
完全的成熟在于向内求,开始重视自身的态度多于外界人事和环境,或许,从表象上看,这些人的感受柔软而缓和,松弛而富于弹性,很少产生过激的防御式举动,很快能让不良情绪消失,继而专注于当下问题。
假设有两个消息摆在你面前,一个是好消息,一个是坏消息,你会选择先听哪一个?剖开了半个西瓜,你是选择先吃最中心的那一勺,还是从四周向中心缩小范围?为了拿到合格的托福成绩方便出国,你是选择苦修半年头悬梁、锥刺股地刷题,还是在考试临近的一两个月报速成班?
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然而,仅有一少部分意志坚定的人选择延缓满足感,剩下的芸芸众生莫不是秉承“马上得到结果”的及时享乐观点。表面看上去不过是选择的不同,实际上正是由心智力量的差异所导致。
仔细观察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那些心智成熟的人,在天性面前表现的更有耐心,更加自律,生活更有规律,抗击打能力更强,意志与思维更加坚定与清醒,放弃当前暂时的享乐,在时间维度上主动去拉长等待周期,使得满足感不断积累,并在最终阶段完全收获倍增的愉悦情绪。
适当的放松当然也无伤大雅,只要你能尽量运用你的心智能力去思考,去体会,去凭空演练,而后掌握个中道理及技巧,体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快乐,将生活过成散文诗,而自身愈加从容且笃定,你就在一定程度上赢了半面局。
二、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在上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词,心智。《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那什么是李笑来所说的心智呢?书中给的定义是,心智就是一个人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其中包括了这些知识和经验所造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
心智和智商完全不一样,高智商更多的是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眼疾手快的反应速度和举一反三的联想力。智商高的人就是读书时期的聪明人嘛,同是看一篇英语的文章,你看完了,人家已经背下来了。
同是看一条概念,人家看完解了10道题全对,你解的第一道题还漏洞百出,甚至难以下手。这些是我们读书时期不会错过的体验。
高智商,是读书时期的聪明人,而那打开心智的人,则是一生的聪明人。这样我想起了万维钢对类似问题的理解,他说:“所谓聪明人就是拥有智识的人,就是智慧和见识。”
首先,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对人生合理的安排,知道什么东西是好东西。其次,他们相对于“普通人”,他们更相信规则、更能跟陌生人合作、更善于理解抽象概念、更愿意探索未知、更能承担风险,因此他们更有可能身居现代社会的精英阶层。
而这样的人在李笑来看来,一定都是打开心智的人,就是这些认知维度更高级的人。而这一切的一切来源于终生的学习和时间的积累。
心智这个概念和我们以往经常提起的认知,是不是很像。说的形象一点,他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那个可以不断升级、迭代、完善的操作系统。
1、观察自己的思考方式
我们要学习观察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我们要用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学会把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就是打开心智的窍门。
李笑来说,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尽管我们用大脑来进行吧思考,好像它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自己并不是隶属于大脑,而是大脑隶属于我们。分清主仆很重要。
比方说,我们自己知道锻炼身体是正确有益的事情,但是每当要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都会强化运动带来的不适,让我们放弃运动。
这个时候运用心智的力量的话就是明白,这是我的大脑想要支配我,而我是大脑的主人,我要去运动。这个例子就像《未来简史》里所提出的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概念,那么开启心智就是强化叙事自我。
在工作上和生活中,有一件事情激怒了你,让你愤怒,可能会让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那这个时候如果你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话,你会发现自己马上就要变成大脑的奴隶了。
于是运用心智的力量,你就会明确的知道,我自己现在很愤怒。这个思想一旦启动,马上你就从愤怒的情绪中,重新接管了自己的大脑。这个道理极其的简单,但是却被大多数人忽视了。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心智练习,我告诉你一句话,时间总是在过后才显得飞快。时间总是在过后在显得飞快。你理解这句话了嘛?怎么运用心智去思考这句话呢?过程是这样的:
• 时间总是在过后才显得飞快,确实是这样的。
• 那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呢?然后我们开始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
• 如果这个感觉是真是的,那我为什么忽略了这个事实?我错过了什么了吗?
• 如果他是对的,那么从现在开始是我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行事呢?
• 我还有些什么是需要去纠正的呢?
现在,您可以自己想想这几个问题,这个思考的过程和答案,没有人可以为你代笔,每个人要的都是自己才能给的答案。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这句话对你来说才会发生效用。
为什么总是有人说,听了这么多的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因为你只不过听到了而已,就连正确的思考都没有做到,就更不用说改变自己的行为了。如果听道理就能改变人生的话,那天理何在呢?
在比方说,心智开启的人,在看书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并且随时对自己的思考和思路进行“反思”、“校验”、“修订”和“升级”。
就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在读书的时候,除了读到作者文字之间要表达的意思之外,他们还可以观察到作者的思考方式,发现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同的地方,并且进行反思。如果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他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思考方式有哪些需要做出调整的地方。
比如,我们都同看一本书,同听一节课,同样知道这么多的道理。但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开启心智的人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收获也完全不一样。运用心智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自我认知和认知升级的方法论。
2、让心智获得解放
例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是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叫做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对待。
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换一种方法来表述,那就是经过了长期思考,弗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于是,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没有悲观、绝望,相反,他在脑海中设想,自己重获自由之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关于集中营的心理学”讲给来宾们听。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尽管身处集中营,弗兰克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要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人与人之间的心智力量,或者说我们熟悉把他称作认知能力,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最终天差地别。我们前面给他的定义是一个人所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正确的思考才能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里面,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者是推到重建。所以说心智这个东西可以说是上不封顶,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追求。
3、有机会就学,是心智开启的表现
李笑来在书中说自己学习编程的事情,因为小时候拿着10块钱去学了当时看来没啥用处的编程,20多年之后李笑来才得以用这个技能编写了一本畅销工具书,赚回了几百万的稿费。
当我们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我们都会问:“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我们在没有学会他之前,只能回答:“不知道”。而不知道有什么用就正是大多数人不去学习它的原因,而同时也有另一部分人并没有想过这东西有什么用而去学习了。
在一段时间之后学了这项技能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找到了它的用处,也享受到了它带来的好处。这个经验就成为了他心智的一部分。当再遇到新的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也会不管有什么用就去学习。这样,他也就理解并且相信“技多不压身”的道理。
而没有学习这一项技能的大多数人呢?因为他不曾拥有,所以就不可能有机会去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其实我没学也没什么。”而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还是会做出同样放弃的选择。
所以,在同样面对同一个问题,就是我学这个东西看来没啥用的时候,心智不一样的人会做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行为。
愛讀書,也愛旅行;
愛詩詞,也愛Guitar ;
愛書法,也愛写作;
我是Lindsay語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小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