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羡鱼 勇于结网
对于如何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保持不竭的动力,想起了一句成语:“临渊羡鱼,不退而结网。”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我想说的是,在教学工作中,要敢于羡鱼,勇于结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永远保持不竭的动力。
首先,我说的“鱼”是指一切对于我们具有诱惑性、激励性、能够引起我们的获得欲望的东西。大到各种各样的奖励、一个个名师成长的光辉历程等等,小到身边同事对自己的点滴超越,甚至一节普通公开课的成败得失。比如,听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心里就羡慕,同样是乡村教师,人家管老师咋就比我们强那么多呢?身边同事的观摩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作为同事,我咋就赶不上人家呢?羡慕的时候,就是认识到差距的时候,也就是为自己树立榜样的时候。有些往往会说,这有什么可羡慕的,他们是天之骄子,咱们比不起。可是,要我说,这些人不是不羡慕,而是不敢羡慕,连羡慕别人的勇气都没有,怎么敢正视自己呢?只有敢于羡慕别人,才能眼光放得长远,为自己树立成长的目标。这目标,就是“鱼”,就是诱惑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其次,“结网”才是关键。当我们叹息一次次成功的机会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往往只会羡慕别人逮住了“鱼”而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殊不知,我们手中缺少的就是那一张坚实的网。编织这张网的“经”和“纬”就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从哪里来?自然是通过读书、学习而来。现在是信息社会,图书、报刊、理论书籍、网络交流等等,为我们提供学习的平台太多太多了,关键是你有没有学习的勇气,为了“鱼”,学习能算什么难事儿吗?至于专业技能,除了学习交流以外,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实战”来锤炼,这个战场,就是我们的课堂,就是一节节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天天上课、天天练兵吗?专业技能也没见突飞猛进啊?那是因为我们把常态课当成了普通课来上,要求的标准低。真正的精兵是靠严格的要求和高精尖的标准练成的。要想真正的跳出教书匠的怪圈,自由掌握自己的教育生命,就要用公开课、优质课的标准来打磨自己的随堂课,真正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说:“把常规武器用到极致,就是核武器!”一语道破教学的玄机。在随堂课上高标准打磨自己、锤炼自己,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让我们的常规武器发挥核武器的力量。
没有这点勇气,何谈求“鱼”?
总之,教师保持不竭的专业成长动力,需要有“鱼”的诱惑,即要有追求的目标。还要有“结网”的勇气,即具备实现目标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