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牛年,七月十六,时值夏秋交替之际,暑云散去,凉风轻起。我们迎来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
处暑即“出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录:“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自此,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人们常说:立秋不是秋,气象意义上,真正的秋日,在处暑之后才姗姗来迟。处暑如一扇门,将暑热隔绝在夏日。炎炎夏日到了尽头,暑去秋来,天气转凉。处暑携凉风递信,曼妙秋色紧随其后,花瓣凋落,树叶初黄,枫叶渐红,菊花初放。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此时五谷丰登,大地金黄。“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意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小时候,村西有一大片稻田,至今仍记得大人们插秧、割稻子的场面。秋后的大米给童年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一是有些远处的人带一些红薯和花生来村里,我们则用大米来与之交换。场面与郭达那个“换大米”的情景极为相似。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乐趣是嘣爆米花,随着“咚”的一声响,小小的米粒瞬间变成了白白胖胖的美味佳肴。
处暑至,出游迎秋。虽暑气呈退减趋势,气温不会异峰突起,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并未真正凉爽,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之日,愿我们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迎接一场秋的盛世,逍遥自在!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年此悲秋,今秋复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