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我认为:对于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每捧一本书都如获珍宝。阅读伴随我走过春夏秋冬,它如同我的知己,只需默默地陪伴,不用太多言语,就能进行心的沟通。分享快乐,指点迷津,是它对我特别的守候。忆我悦读之旅,便从小学就起航。
我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在上学前,自然没有接触过任何儿童读物。以至于上学时,我非常珍惜老师给我发的每一本书,因为它成了我唯一的读物。每次领到新书,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带回家,让妈妈为它穿上“牛皮纸外衣”。每本书的“外衣”,我都不允许同学乱画。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不小心把我语文课本的“外衣”撕破了,我竟伤心地哭了半天。后来,妈妈只好又重新做了一件新“外衣”。从那以后,我就更加爱护我的每一本书。
我第一次接触课外书,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新学期开始,我们换了新的语文老师。老师发起要在班级里建一个“图书角”,并且图书角的书是需要每个同学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可是我家没有任何可以带来分享的课外读物,最后经我再三恳求,妈妈上街给我买了一本《科幻作文》。于是,我乖乖地把《科幻作文》带到了学校,骄傲地把它摆在教室里的图书角上。每当下课,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走到图书角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常常陶醉其中忘了上课。回想起那些岁月,是书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幻想,也让我慢慢滋生了对阅读的爱。
升入六年级后,我和几个好伙伴,每到周末都会到集市上买一本小的故事书或者谜语书。那书只比手掌大一点,页数也不多,一个星期能看许多。我和伙伴们总是默契地买不同的书,然后互相交换着看。我们从故事书中感受着主人翁的心理变化,从谜语书中领略着文字的魅力。从那时起这样的“小人书”便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它给了我无穷的快乐,是我五彩童年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这些书帮我打开了阅读的大门。
后来,我进县城念初中,本以为中学的学习压力会让我被迫地放弃阅读,可出乎意料的是,每周三下午的第一节课,老师都会让我们到图书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并撰写读书笔记。每到那个时候,我的心中就溢满了无以言说的喜悦,总盼望着周三的到来,盼望着到图书室里享受与书为友的快乐。慢慢地,我不再满足于周三下午的阅读课,每天晚饭后,只要图书室开着门,就一定有我的身影。回想那些年,图书室虽然不大,但却给予我了那段倚在窗旁,一个人尽享一本书的时光。
到了高中,学习压力开始无限增大。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继续阅读。直到有一次放学回家,路过小书店,由于时间早,我就进去看了一会儿书,临走时还买了一本《读者》。之所以购买《读者》,一是因为价格便宜5元一本,二是因为页数不算多,我也能很快看完,耽误不了太多学习时间。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我成了《读者》的忠实粉丝。
如今,翻开高中的笔记本,我看到了从《读者》上摘抄的这样几句话“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看着这些激励人生的话语,我的高中生活我不再迷茫。《读者》如同心灵鸡汤般,让我从中汲取营养,找到了方向。在高中最难熬的那段日子里,也是阅读充实了我。
上了大学,我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可以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从此,我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藏书近70万册的图书馆让我这个“乡巴佬”无比兴奋。就在那里遇到志同道合的舍友一起参加了师范素养研习社。作为一个师范生,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从书中感受到了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即使树上的鸟,他也想与它说话;读了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感受到世间变故;读了许拉特、毕淑敏的《读懂人生改变一生的一句话》,后来又看了毕淑敏的《心灵的力量》,让我慢慢了解毕淑敏,从此便喜欢上了她的作品。我还到图书馆看了许许多多关于教育类的书籍,这些书籍启迪了我的思想,让我把“创造生命中本不是奇迹的奇迹”作为自己教书的一种理念。大学四年,和挚友一起阅读使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如今,自己也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阅读成为我的一种爱好。工作之余,我仍会依靠窗边一本书,一杯水尽享午后的阳光。阅读也让我和文章作者得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进行着心的交流,或是思想的碰撞。
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陪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小学,年少轻狂的初中,奋斗而充实的高中,人才济济的大学。悦读,让我从无知走向成熟,让我从任性变得理性,让我学会感恩和包容,阅读伴我成长。感恩遇见你——悦读,我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