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公交站牌下,等属于我的末班车。
暗黄的灯光打在桂花树叶子上,和着往来不断的车鸣,这座城市像是被沧桑喂饱了的中年男人,在光影之间藏匿着奔波的交错,却又昭示着对舔舐伤疤的盛赞秘而不宣的喜欢。树叶幸甚所致随风而落,已进初秋,这景色已与我来时不一样了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对于即将到来的魔都体验的憧憬、猜测和诚惶诚恐,我不知道今天的模样是否配得上当初的毅然决然,但是很显然,站在某一段时间的节点回头看,哪怕过程曲折,废了好大力气摸爬滚打,但是正是如此自己才可以走很远。
把初入职场的这段日子一一剖析,把那些伤疤一一揭开,把那些心情一一撕扯,每个人都需要完成这项自我打磨和重塑。
上班的头一个晚上,整宿睡不着,即使幻想过无数种职场的生活场景,可要真正走进去时依旧会手足无措。
第一天报道,看了一上午的陌生的业务常识、知识,下午开始着手业务,没有人指导该怎么做,只是分配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把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就行。因为很多不熟悉,效率低下,边学边做,加班加点从我刚开始的不适应成了工作常态。
第二天要出片子给领导看,当晚熬夜剪视频困得不行,听了首劲爆的音乐,充分激活大脑皮层,继续干活儿。
第一个礼拜,业务不熟、工作拿不下,人员陌生,环境不适应,经常加班,让自己压力感瞬间膨胀,索幸同在办公室的实习生,相处很短暂,但因为性格形似且承蒙照顾,成为了那期间仅有的温暖。
生得倔强,此前的二十年里,在遇到过的困难面前,即使畏惧,却从未想过当个逃兵,但是这次,因为工作仍旧毫无进展,一个人承担的巨大压力和那无处安放的自尊心,撺掇着我心生“邪念”。
躲在楼道里抹着满脸的泪水和父母通话,寻求到的不是安慰却是责问,本可以选择安稳的校园生活,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来“混社会”。
但是,就这么逃跑了吗?我想,可是我不能。想了想当初为什么选择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放佛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往后每天早上醒来,强行给自己打气,无论如何,再咬牙坚持下。
在每一个依旧被工作裹挟的日子里,逼迫自己去适应,无论是业务上的掌握运行还是职场相处之道的学习领会,只有从正面突破才能避免陷入被反向围剿的绝境,就像鸡蛋,由外而内是死亡,由内而外是新生,懂得的道理很多,但在作为职场里初来乍到的新手,可能依旧猝不及防,但好在,年轻的我们,拥有情绪错综交织后仍能顽强较真的那股劲儿,我想赢,也输得起。
我在碧桂园的30天,我熬出来了。
或者也不能这么说。
一年,可以让一个人游学走遍欧洲和中亚的十几个国家,体验一段刻骨铭心的良人相伴之旅。
六个月,可以让一座城市从百花齐放到夏蝉聒噪,也可以从秋叶落尽到冰雪纷飞,季节更替守护了万界的规律。
那么,三十天呢?
从极乐出发到极苦中挣扎在尽兴中收尾,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期望,一身正装驰骋在职场,纵然与期望有所出入,但终究尝到了大好年华的“甜头”。
这个世界不会饶过我们年轻人,就像偶有一面之缘的学长,拿着复旦硕士的高学历依旧拼不过许多人,他跟我说,毕业了回老家吧,上海混不下去。“魔都”效应充斥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普通本科也好,名校硕博乃至海归也罢,竞争远不止硬实力和软实力。
我们怀着虔诚之心把挑战奔走相告,灯红酒绿间影射着现实的残酷和决绝,冰冷里没有渴望的小确幸,只能把一些顽强到固执的信念植根于皮鞋与地板的触碰声中,我们在奔走,梦想没有止步。
秋叶落时,游人归去。
诚如最初,我想知道没有“青马”的光环,我可以是什么,定论为时尚早,可以肯定的是,走出舒适区,把自己置于完全陌生的环境,这种成长的经历惊险且刺激。
我是无神论者,但《圣经》里有个“窄门”的概念我很喜欢:“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走窄门比走大路的人更需要勇气,很多时候走大路也没有错,大家都这样,结果也都挺开心的。但至少要知道,不要否定那扇窄门,到你想突破的时候,也许值得一试。
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遭到客观世界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那些有缘看到这里的年轻人,愿你踏碎迷茫,遇上好时光。
故事的开头惊慌失措,故事的结尾百感交集,但成长就是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向来没有可以直接登顶的人生,我深知,结束也是开始,开始即是成长。
没有留念和遗憾,走过上海的第五种季节,山一程水一程,不要辜负这一路的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