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很少。
但一说到陶渊明,那就知之甚广了。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一说名潜,字渊明。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潜也好,渊明也罢。
私以为这两个名字,实则代表了这个人一生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1—“渊明”
所谓“渊明”者,渊渟岳峙,明朗昭彰是也。
这是他的前半生。
少读诗书,以儒学为基石。中年求仕,欲使海内清一。
他在《饮酒》里说: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我过去苦于漫长的饥饿,于是抛弃农具去做官。
做官谋生呢,又总是不得法门,寒冷与饥饿总是相互纠缠,如影随形。
贫穷是陶渊明作品中永远的生活基调。
陶渊明祖上曾经显赫过。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长沙郡公,死后被追赠大司马。
他的祖父陶茂,官至太守,怎么说每年也有两千石粮食收入吧。
而他的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为人恬淡无为不求名,喜怒不形于色,不看重得失。
这么好的家庭背景,为什么陶渊明过得那么穷困呢?
他曾在《归去来辞序》中自述云: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
其友人颜延之也在《陶征士诔》中说他,“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答案就在于,陶渊明的父亲早亡,死时渊明仅八岁。
而他曾经显赫的先祖彼时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陶家门口罗雀。
贫困,成为了陶渊明挥之不去的梦靥。
然而,正如他名字渊明一样,即便是身居破屋陋室之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旧选择“晏如也”。
衣不蔽体,仍可击筑高歌。
陶渊明的歌,就是寄情诗书。
在《与子俨等疏》中,他写道: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好一句“欣然忘食”,正像他为自己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所言: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论语 . 雍也 . 第十一》中也有这样一段与之类似: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真有贤德呀 ,颜回这个人 !吃的只是一竹筐干饭 ,喝的是一瓢凉水 ,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面 ,一般人无法忍受这样贫穷的生活的忧愁 ,颜回啊,却从来不改变他内心的快乐 。真有贤德啊 ,颜回这个人 !”
孔子认为,“士志于道 ,而耻于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 。
而颜回,则是他心中的贤德之人,安贫乐道,清正守节,真正具有君子之风。
如果陶潜早生七百年,不是在魏晋而是在春秋战国,那么提到君子之风,孔子就不会只想到颜回了。
《晋书·陶潜传》开篇就说: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诗书自娱,安贫乐道。
这就是渊渟岳峙,明朗昭彰,这就是陶渊明。
—2—“潜”
所谓“潜”者,潜心任性,不蔓不枝是也。
这是他的后半生。
在经历过五仕五隐以后,陶潜终于找到了他自己的方向。
耕读传家,诗酒自娱。
他不是不想入世,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忧国忧民,为国为民。
只是,他不能。
《南史·陶渊明传》为此做了解释: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他身处的朝代,东晋正值倾覆决定了他的不能。
他祖辈的荣耀,东晋正统的思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能。
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
正是这种“不可”和“不忍”铸就了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归隐。
毕竟,从入世到潜世,名辱利垢,他经历的够多了。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这世界太大,天地太辽阔,徒生无限寂寥。
为什么还要羁绊在凡尘俗世之间呢?
我宁愿还乡回到最初的耕读,以求我心自在安宁。
就像他在《移居》诗里写:
《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择一隅而居,何必锦衣玉食,高堂软枕,能让我夜寝一席便足矣。
择一邻而居,何必高官厚禄,车马轻裘,能同我官止神行,交流往来便足矣。
读书之余,也事农事。
《劝农》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在他的笔下,田园生活鲜明的宛如诗歌。
也有“草盛豆苗稀”的心酸,也有“晨兴理荒秽”的艰难。
但,不管怎样,在他的笔下,生活总是情切自然。
贫穷和艰苦也是一种自然。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里评论陶潜,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颜延之在《陶征士诔》里也说:
“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每见其默。”
这个人啊,年少的时候不喜欢弄权使势,后来年长,实在是一片纯心。
他做学问啊,不是为了为人师长。
读书啊,只求理解。
处于众人之中,合群而不失去个性。
独自一个人,往往不忘修身。
陶渊明,陶潜。
无论是哪个名字,他都做到了名如其实。
自始至终,一片素心。
自始至终,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