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阳、五行”与”自然、哲学“的关系
前几天在手机“头条”里看到有人提问:酒精在“五行”里属啥? 当然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忍不住跟帖回答道:属“木”, 因为酒精的分子式是:CH3CH2OH。C、H、O三种元素在绿色植物中普遍存在,是构成植物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同样道理,屠呦呦老师获诺医奖的“青蒿素”当然也属“木”,因为它的分子式是:C15H22O5。刚查看了一下手机,没有一个“赞”!有一条大意是说“刚知道中国还有我这样的人才,真能牵强附会!”
有很多人借“青蒿素”证明中医的“科学存在”,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恰好说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科学本质”。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中国古人没有元素的概念,但他们给出了一个“五大超级物质分类运行功能图”或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人创造的“物质转化周期表”,即“五行”。这个“行”字含有“动”的含义,所以我们一般总是要强调“行动”的力量。特别是同物理和化学的基础“元素周期表”相比,这个表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形象生动地表达着这个客观物质世界。为什么说这个表同“元素周期表”相比是“活”的呢?答案是:因为有“火”作为“五行”的一员在推动着“行”。
举一例来分析一下:要教幼儿园小朋友背诵“元素周期表”理解自然界是极难的,绝大多数理工科的大学生也只能背诵其中的主族和部分副族元素。但是用“五行”的概念他却能玩似地掌握,而且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小孩子的聪明在于他们有充分而毫无拘束的想象能力,在今后的一生中,不走理工的路,也足够用了。中国古人将“五行”的概念不断发挥、扩展、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认识世界的体系。这个体系太过完美,无法超越。说它简单吧,简单到3岁小孩都能心领神会,如果有点沙土(土)、木片(木)、小铁铲子(金)、来点水或撒点尿(水),再点起一堆火(火),可以疯玩一整天;说它复杂,复杂到对应的科学体系让某些博士、院士瞪眼蒙圈,兜圈于人类至臻至美的精神文化遗产圣殿而不得其门而入,以致很多人干脆想推倒它,最好踩在脚下,以平内心的失衡。
“阴阳”与“五行”这个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能够成功地与中国古典医学相结合,使中医基础理论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一经出世就几乎站在了人体医学科学的顶峰,的确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理解和承认。科学不是需要“不断自我否定更新”的吗?哲学不是把“扬弃”挂在嘴边的吗?各种科学学说难道不是到了时间就该理所当然地被“推翻”、“淘汰”和“证伪”的吗?难道被现代科技武装的现代人还不如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懂的多”、“站的高”、“看的远”、“悟的深”吗?
这样的疑问不可胜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现代人绝大多数从小所受的科学教育体系来源于西方,因此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根源于西方古希腊哲学的痼疾和胎毒、当然有时也可以说是“优点”,那就是喜欢利用僵化的教条进行“辩论”,谁的嘴皮子利索,谁的“逻辑”通顺优美,谁就是赢家,谁就占据了话语权,公众就相信谁。不象中国的“老子”,沉默寡言、不出书、不收徒、曲高和寡、特立独行,若不是在函谷关被守将尹喜强索论文,不出成果不放行,《道德经》永远就只在他老人家自己的心灵深处了。
西方哲学,门派众多,善写勾心斗角长篇大论;老子哲学,仅五千言,直指宇宙万物演化之根本。事物发展的根本在于其中“阴阳”的变化和相互的关系,控制它变化的背后本质是什么?老子说:太黑(玄)了,我看不清,但能感觉到,却又找不到一个更恰当的字来表达,就用一个“道”字吧!
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分析一下,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背后的核心动力在于其“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所处的相对状态。
“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处于物质分子变化层面的“与原子外围电子转移相关的化学反应”,一个是处于基本元素原子核变化层面的“与原子序号变化相关的核反应”。地球上人类社会所有生命活动所涉及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除了高能粒子加速器对撞机、核电站和核武器外)都属于物质分子层面的“化学反应”,因此都属于“五大超级物质分类运行功能图”的涵盖范围。对于太阳系和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来讲,这样的认知体系已足够用了。
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处在一起跑就接近终点的状态,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真的要好好感谢“老子”,因为他使中国古典哲学从一开始就接近了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他的理论使中国古典医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一出世就清晰阐明了人类的疾病和生死的本源。
当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长麻裹身、吃饱喝足在街头或圣殿的阶梯上扎堆儿“辩论”的时候,中国先贤已经开始灵活地运用“五行”提供的方法论利剑一分为二地层层“剥离”、“辨别”事物矛盾的根源、着手解决实际问题了。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这一领域最接地气的的佼佼者,因为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有个头疼脑热、上吐下泻呢?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躲于闹市街角,俟机捕获行人,强行与之“论辩”,以最终“论伪”对方为原则;而中国的“老子”,深居浅出,夜观明月星辰,日审历史、万物变迁,明确以“阴阳”和谐为事物发展之“纲纪”。
其实如果不用“五行”,用“六行”、“八行”或者“十行”、“十六行”,亦或是“e行”、“π行”来描述这个物质世界,理论上也并无不可,因为整个物质世界和时间都是连续的,这就如同理论上你可以用“丈”、“米”、“尺”、“英尺”或者“你自己的脚板长度”来度量你的房间大小,但是为了方便和沟通交流,还是要选用最“简洁实用的标尺”。
如果我们从近代和现代科学的基础,组成整个世界最基本、最底层的“元素周期表”中将常用的元素挑出来,或直接用8个主族的元素来表征整个世界,不能说完全不行,但又会发现有很多熟悉的重要的副族金属元素(比如“金”、“银”、“銅”、“铁”)被漏掉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表虽然在目前已经十分完整了,达到了古希腊哲学基础“原子论”的顶峰了,但并不能直接指导人类准确地认识自然界和生命、维持日常生活, 当然也无法从中抽象出“哲学“概念,更谈不上形成中医理论的基础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因为根本原因在于组成我们周围这样一个万紫千红、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由数不清的物质组成的,除了极少一部分的物质是单质,直接由单原子堆积而成,“绝大部分物质都是由对应的分子而不是原子组成的。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各种原子经过化合方式形成特殊的连接方式“键”(离子键、共价键、氢键等)形成的。而以上这些知识应该在初三到高一就要全部掌握。
既然人有五指、五官、五脏(不但人有,连麻雀都有),那为什么不可以立个项目或搞个课题来研究“五行”与他们的相互关系呢?这难道不是一个极好的“原创理论课题“吗?古人不但想到了,而且做到了,做的很完美,与有没有科研经费、能不能出名无关,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对应四行“木”、“火”、“金”、“水”,对应方位“东”、“南”、“西”、“北”,还剩下一行“土”, 它是物质基础,提供其余“三行”物质和“一行”(能量)火表演的舞台,是一个真正坚实的“土台子”,人类和大自然生动精彩的画卷就此徐徐展开了。如果你觉得这样说过于夸张,脱离现实,难以想象,就回想一下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那个开场的画轴吧!
很多人一看到“阴阳”、“五行”就极为反感,想当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准或随意跟风般地判定为“迷信”、“巫术”、坚决要打倒推翻,那么就按照老白姓的说法,“要想公道、打个颠倒”,或者说“换位思考”一下,请你给出一个你认为的能够比“阴阳”、“五行”更加合理地描述组成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概念或者模型。认真仔细地思考一下,能行吗?估计能够想到的还是“元素周期表”,很遗憾,它在这里并不适用!
其实用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阴阳”利剑将整个“五行”对应的客观世界分成“能量”和“物质”两个部分之后,那么中国古典哲学所创造的“五行”概念就成为了描述客观世界中的: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太阳系与银河乃至无尽宇宙,质量与能量转换所对应的最精彩、最深奥、也是最简洁、最浅显,最亲和的理论。它不是“泛泛一般”、“百家百言”式的哲学理论,而是哲学的最高峰,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