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看到一句伍尔夫的话:“事实上,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提出的关于阅读的惟一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而只须依据自己的直觉,运用自己的理性,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结论。”
的确,人们经常请别人开书单,媒体也喜欢做各种书籍排行榜。但一个人真正的阅读兴趣,常常和当时的处境或心境有关。不喜欢的书自然很难看下去,喜欢的书想各种办法都要搞到手看完。人与书的相遇亦有机缘,对一本名著可能一开始慕名而读,读了开头就读不下去,于是束之高阁、任其吃灰,几年后的某日再看又突然一口气看完了它。
日积月累,每个人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轨迹和阅读记忆。有许多书读了内容已经忘掉大半,但读书时的感觉常常留在脑海。十几年前,在朋友推荐下,我读过上个月仙逝的齐邦媛的《巨流河》,书中细节早已记不太清,但在学校图书馆新馆二楼靠窗的位置边写硕士毕业论文,边忍不住看几页《巨流河》的时光却记得清清楚楚。还有更早的小学暑假,某日傍晚正在看一本写奶奶的中篇小说,外出回家的父母带回一碗秦镇米皮作晚饭,我边吃边继续看小说,小说的滋味和米皮的滋味合二为一,书中的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跟那天吃的米皮一样美味。
而关于阅读方法,我此前总感觉自己读书太慢。后来看三联总编指出,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读得多了自然就快了。我想这是最拙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读书没有捷径,唯有一本一本地读,一点一滴地摄取营养。
阅读是一生的功课和乐趣,也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活动。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