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朝圣人的脚步,而在中国藏区,却有很多比西藏更西藏的地方,他们就是中国的三大藏区:康巴、卫藏、安多,西藏以外的西藏!在那些地方,你可以随时间的流转在香格里拉晒晒太阳,也可以随人群流转在色达虔诚朝拜,更可以去甘南草原任性的流浪。这里是中国三大藏区,是我们梦里的,藏地最初的模样!
藏区以方言的差别区分地域的不同,从元代开始划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域,古有“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称,通俗地讲就是“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意义为卫藏是佛法兴盛之地,康巴地区人最英俊美丽,而安多是盛产宝马的地方,这里的“安多”并非指现在的安多县,而是包含青海等地区的安多藏区。
藏语中对这三个地方称之为“确卡松”,据说“确卡”两字原为蒙古语,意为“发源地”、“根源”或发祥地。因此,卫藏因为佛法兴隆,称之为“卫藏确吉确卡”(即卫藏乃佛法的发祥地);康区人口众多而称之为“多堆米伊确卡”(即康区乃人之发祥地);安多地区盛产良马而称之为“多弥达伊确卡”(即安多乃马之发祥地)。
这种概括,已不单纯是一种地理概念,而是给地域赋予了一种文化的内涵。安多地区有广阔无垠的大草原,黄河上游的草原、环青海湖草原,都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藏族地区最丰美的草原均在安多。草原为藏族游牧民提供了生存空间,并相应地产生了高原游牧文化,积累了丰厚而实用的高原生存经验。
无论是上部阿里三围,还是中部卫藏四茹,抑或下部多康六岗。举目皆起伏于海拔至少五千米的高度,这里就是人们习惯上所指的雪域高原。上千年前,吐蕃王朝版图的中心;千百年来,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多半也就徘徊在于片辽阔的青藏高原之间。正因为如此的家园、如此的大地,为了在如此的天地之间取得生存的平衡,藏族人早早就有了信仰:把天地间的千头万绪,都付诸于崇拜。处处可见僧侣的身影;信仰与生活,在这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同属三大藏地之一,安多藏区不同于康巴、不同于卫藏,康巴深处横断山脉中部,无非高山、无非纵谷,最让人难以亲近,造访藏区,比起卫藏、比起康巴,安多平易近人多了。
安多又被称为“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带,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范围包括四川阿坝州、甘肃甘南州、青海6个藏族自治州2市,以及西藏那曲地区。它们全部位于藏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最权威的藏传佛学院拉卜楞寺就位于甘肃甘南州,十世班禅大师同样出生在青海安多藏区,全球闻名的可可西里、藏北羌塘无人区、久负盛名的热贡唐卡艺术,以及红军长征最艰苦的草地穿越,都在这片土地孕育。
俗话说“卫藏的路迢迢,康巴的路艰险”。藏人有着最虔诚的信仰,他们用身体在大地上展现着自己的虔诚,转经筒在旋转、脚下的路也在旋转,朝圣之路就是轮回之路,多少年来,他们前往卫藏、康巴朝圣拜佛可谓历经艰辛,三步一叩首,长途爬涉,用身体丈量世界屋脊,用毅力见证雪域高原的寒荒和美丽,一如那句流传久远的安多藏区谚语:“身是最高的山,脚是最长的路”。
那个被称为“安多”的地方,依然坚定的固守着千百年来的信仰和传统,以及鲜有外人踏足的绝世美景。上天偏爱着这片土地:藏区四大神山有两座矗立于此,中国最美的湖泊青海湖摄人心魄,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黄河蜿蜒流转,川甘交界地郎木寺千古传奇,拉卜楞寺佛音不断......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进出,也没有拉人烧香拜佛卖饰品的小贩,只有藏民和僧人安静的转寺念佛,眼里充满了虔诚,跟在他们后面,听着转经筒吱呀呀的响声,像是有人在颂唱梵文,这一切的感知都来自于转动经筒时心里那份宁静。
扎尕那山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
花湖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五六月份,湖畔五彩缤纷,好像云霞委地,而湖中则开满了水妖一样的绚丽花朵,这种植物看起来平淡无奇,在雨水充沛的八月把纯蓝的湖水染成淡淡的藕色,时深时浅,像少女思春时低头的一抹酡红。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的自然景观要数第一弯和壶口瀑布。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
郎木寺既是一个地域名称,同时也是四川格鲁派寺庙达仓郎木格尔底寺的简称。在郎木寺沟里有两个隔河相望的寺庙:一座是四川的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另一座是甘肃的赛赤寺。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2米,名“白龙江”。溪北是甘肃的“赛赤寺”,南岸属四川若尔盖县的安多达仓郎木寺,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两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融合了藏、回两个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