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意境》是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对于美学、艺术理论、人生观等理解和看法,书中包含了他对现代诗歌、古代诗歌、中国画、雕刻、文学、文艺理论、书法、戏曲等诸多艺术的观点。用百度的话来说是“其一生美学思想的结晶”。
书开篇就放上了对《人生观》论述,我之前百思不得其解,探讨艺术的书怎么一开始就讨论起了人生观? 直到昨天看了陈秋菊、周轶君、李玫瑾三人讨论《他乡的童年》时,李老师提到说:哲学的发展史就是三步,第一就是自然,第二是社会,第三就是自我。人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从外部到平行,再到内心。小时候好奇自然,然后在社会中与人接触交往,到了中年后重新回归认识自我(难怪人到中年后开始会主动想了解历史、哲学等),哲学是百科的开始和结尾。于是茅塞顿开。
宗先生的人生观论与现在我们提倡的积极心理学比较像,强调乐观努力。他也提到了“宇宙观”这个词,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应该是木心的文艺论中提到过,没想到美术论中也遇见了它。我至今还没明白什么是宇宙观,猜想可能是对宇宙万物有敬畏之心,尊重大自然规律吧!
他看了罗丹雕刻后,思想大变,变得深沉。他认为艺术家一定要亲近大自然,因为“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中包含“动象”,可以表示生命和精神,而罗丹雕刻,非常好地表现了这种生命力和“人”的精神。他也很推崇歌德,欣赏“各种生活,皆可以过,只要不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说,古希腊人心灵里反映的世界是宇宙,中国画中表现的心灵是“感受宇宙的深处是虚空”,纸上的留白是中国画的真正画底,中国山水画也是心灵和自然的完全合一,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
论艺术: 艺术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
“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我理解为恻隐之心,因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理解为同理心和代入感,因此有黛玉葬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理解为动情,被美的事物和风景所感动,因此才有潦倒梵高笔下色彩依然绚烂的向日葵和盛开的杏花树。欧洲油画早期从宗教开始,人对美术的追求不也是最开始源于被宗教绘画感召么。
论中国画:中国画主要是线条,潇洒飘逸,而欧洲更注重形状,讲究几何对称等。
论写诗:他的观点是:诗的形式是文字,文字有2个作用:一是音乐的作用,一是绘画的作用。所以优美的诗歌都含有音乐和图画。这是一个训练诗艺的途径。
书中有一些关于他和郭沫若先生的书信,对其才华很是称道,我因对郭的人品耿耿于怀,连带不读他的诗,因此不懂得欣赏对其的赞誉。他提到了素描画、西洋画、工艺美术的理解,包括徐悲鸿,任伯年等,讨论了人生观、青年人应该持有的人生态度等,对于歌德的分析也篇幅颇多,还从自信力的角度来说明唐人诗歌的气概。我因此了解了一点艺术常识,但均不求甚解。还有一个,宗先生说书法是有节奏的艺术,这个我完全不理解,要补的课实在太多了。
宗白华先生说自己是“唯心主义”者,做艺术如果不唯心的话,最多就只能是个工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