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了复盘是什么和为什么复盘,那么这章说的就是复盘的心态:不自欺、有胜心。两种心态的指向是同一个:成长心态。一切只关乎成长!
其实我们的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强,我们会自己欺骗自己,甚至美化自己。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时间或者机会去认认真真的认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就一直极力赞扬“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神谕。现在很多的心理诊所,心理医生,当你去做心理疏导的时候,医生首先要做的也是通过画画或者跟你交谈然后试图了解你。最后心理医生就起了一个中介的作用,帮助你认识你自己,帮助你了解你自己,也帮助你接纳你自己。所以,首先在复盘的心态就是要保证不自欺,不自己骗自己。
柳传志说:“通过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失败的事情要认真,不给自己留任何情面地把这个事想清楚,把事情想明白,然后就可以谋定而后动了。(不给自己留任何情面地把这个事想清楚,如果你和你的同事关系非常融洽,能够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的不足,把这个事反反复复去复盘就是能力的提高,到后来的时候就会有能力把事情想明白,然后就可以谋定而后动了。)其实复盘,并不是自我批评,所以不用觉得尊严或者面子受损,反而更应该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无情的全面的复盘。看到无情这个词,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王潇的《女人明白要趁早》里面,她和几个闺蜜总是进行这样惨无人寰的批斗大会。她们自称灭绝组,每次做了什么项目或者恋情失败都会在一起聚会,然后就会互相就这个事件进行不断的追问和假设。此时与这里链接起来,叫法不同,做法相同。
所以,在复盘开始之前,你可以在心理明确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是在学习区域,做得好做得坏都已经过去,它们是表现区域的事情,不影响现在。因此,发现问题,追求更高水准才是我现在要做的。
关于有胜心,说的是对于挑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要有胜心。但是对于他人,要谦虚。永远不要去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因为各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教育环境不同,个人性格不同,机遇不同,甚至目标都不同,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人就跟自己比,这个月的你比上个月的自己好,成长了,那就是成功了。
如果总是想着赢别人,甚至总是想着压别人一头,那就像网络上的喷子和杠精。只要你发声,他不去思考,直接就开杠。总是绞尽脑汁压过你,然后呢?然后除了短暂的成就感别的就没有了,他没有去思考,为什么大家的意见不同,是因为有思维的盲区?还是什么地方不对。因为世间的事情,很多并不是像颜色那样区分的那么清楚,非黑即白的。
因此,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对于复盘的对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持否定态度。第一,你否定的可能只是你自己以为的对方的观点。
大家都知道,在沟通的时候,存在沟通漏斗,它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表达和相互理解。你听到、看到的,可能只是别人想表达的40%。你把这个40%当作别人的全部去否定,是搞错了对象。
还有一个“乔哈里窗”的存在,让我们更容易误解别人的看法。家都知道的信息,就是公开区。你知我不知的,是我的盲区。我知你不知的,是你的盲区,我的隐秘区。我们都不知道的,是未知的部分。别人的看法和做法,有他的知识信息背景做支撑,而这个背景你可能并不知道,或者你以为知道,但双方理解并不一致,这就导致你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是在评判一个错误的对象。因此,最好就不要评判。
第二,别人的观点或者做法是变动不居的。时间在变化,我们也变化,有的人在成长,有的人在经历挫折,而这些都将会让人发生变化。毛主席还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所以,我们的观点也不能固步自封,比如一提起印度就是落后,可是他们现在在硅谷的研究人员比中国的人员多两倍。这就是思维惯性给我们的思维固化了。要提升认知,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考。
如果复盘对象真的很差呢?
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反求诸己,看到别人不好的,想想自己是不是有这种不好的地方,然后改变。另外一种,就是挑战自己,看看能不能从复盘对象中找到一点点值得学习的东西。无论多小,只要值得学习就行。一旦我们开始了这个寻找的旅程,就会发现我们可以从复盘对象中学到更多。
把每一次复盘都当作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
不管复盘什么,复盘出什么结论,都要从成长的角度去思考。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切只关乎成长!一切只关乎成长!一切只关乎成长!
要事第一的法则不需要再说了吧~ 所以,复盘就要抛开所有的什么面子尊严,什么不好意思的,只要成长,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