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不知道这句孟子曰祸害了多少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步入婚姻的殿堂,自己有发自内心的祝福,但思来想去,竟不知是喜还是悲。
好在婚姻只是道德层面上的约束,并未上升至因40岁不娶,30岁未嫁而需接受法律的制裁的层面。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去触碰法律的底线,反过来被道德的底线所约束,这是自己所不允许的。
大学刚毕业,父母就催着找女(男)朋友,亲戚朋友代为张罗的,屡见不鲜。让孩子成家,便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若能促成这桩大事,便是功德圆满。婚姻更像是两个家族间的交易,以两个孩子的幸福做赌注。不管彼此是否愿意,双方是否合适,甚至会连哄带骗的劝其结婚领证。
孩子是中国父母的一块心病。只有孩子成了家,再有了孩子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上的大人。只有这样,悬着的心方可放下。拖的越久,这颗心越是焦虑,所以会想尽办法促成孩子的“美好姻缘”。这不仅是父母对自己,对孩子的交代,更是对社会和祖宗的交代。
作为年轻人,我不是很理解,忙着在结婚生子上快人一步有何意义。这俨然成了一种社会常态。难道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和父母那颗不安稳的心有着落?人一辈子本就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从小学,初中,再到大学,甚至连大学毕业后的今天还是被各种限制。选择结婚,有的人是因道德绑架的愚孝,还有的人则是因社会瞬息万变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归根结底是发自内心的不自信与自我否定。
自由恋爱,或许最开始的恋爱的确是自由的,可到了最后又有几个是真正自由的呢?棒打鸳鸯如家常便饭,以“爱”之名,将你折磨的遍体鳞伤,还不忘给你洗脑:孩子啊,这都是为你好,你可不能怪我们。
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会无条件对孩子好,所以他们所做的一切,即使用了什么逾矩的残忍手段,都会因戴着“爱”的光环,而将丑陋缩小,将善良放大。你的苛责与不服从,便是不孝。有时候父母会化作魔鬼,只是当你在产生这种念头的时候,会因强烈的愧疚而开始怀疑自己才是真正的魔鬼:那是父母,自己怎么可以如此的大逆不道呢?
父母对孩子的操心俨然成了一种习惯。希望孩子快些长大,但长大是以不脱离自己管束范围为前提。这样的爱会大打折扣。希望孩子好,却又限制其自由,虽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
有时候我甚至很感谢自己出身在一个父母并不强大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没有过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不论是找工作,找对象还是对于以后生活的结婚生子都从不苛求。最大的要求便是常回家看看。
如果父母试图威逼利诱的让我早些结婚,早点成家,我定会成为别人眼中叛逆的不孝子。父母是伟大的,给了自己生命,却不代表他们有将生命收回去权力。自己会怀着感恩的心去赡养他们,用自己的爱去守护他们,却又有别于传统孝子般的惟命是从。路是自己的,即使父母也不能代替自己做决定。
自己向来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虽然免去了许多的是是非非却又被更多的是是非非所包裹着。逢年过节,难免会被亲戚朋友问的面红耳赤:怎么不把女朋友带回来?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跟你一样大的小吴,孩子都俩了……
小时候喜欢过节,长大了却越来越害怕过节。试图逃避,却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每每被七大姑八大姨问得哑口无言之时,就想拍案而起,暴跳如雷的吼道:我结不结婚关你屁事,管好你自己。你只看到人家小吴俩孩子,怎么没看他离了两次婚……但终究没能说的出口。
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你的争辩与不服从便是不孝,是大逆不道。而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的理所应当。久而久之,自己也慢慢的习惯了这样的安排,与其抗争,不如麻痹自己:生于传统家庭,便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孝子;生于传统的社会,便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接受命运的安排,与一个没有感情的人陌生人结婚。这便是所谓的“孝”。不过是愚孝罢了。自己向来不需要谁给我乱贴孝子,好人的标签。对于流言蜚语,自己懒得理会,却也不屑于理会。
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亦不可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更多的是为别人而活,更像是演戏,为了一句毫无意义的赞美,用虚伪的面具遮挡真实的自我,试着活成别人想象中的模样。这样的生活太过疲惫,是不值得,不需要,也是没必要。
婚姻的殿堂成了人生的戏台,是两个并不相爱的人为亲朋好友所上演的一场供他人欣赏的好戏。婚姻被道德所绑架,可我终究做不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