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平时是怎么看书的,但是我看书的习惯就是摊开一本书,正襟危坐,好好地一个字一个字从头看到尾。这样合上最后一页就会很有成就感,感觉很好地掌握了这本书。然后写上一二百字的短评,方便以后的复习(虽然绝大部分书看了以后再也没动过)。网上有很多速读的方法,我也试过几次,都没成功。我反思了一下,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我读书有很强的目的性,同时还有着我一贯以来的完美主义作祟(希望自己能够完全弄懂这本书)。我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证明我这一天没有虚度,看一页一定要有一页的收获,当我略过一些章节的时候,我就会焦虑,是不是我漏了一些很重要的内容?这样我就不能很完美地了解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了,这样读书的时候会有挫败感,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对自己的知识成长无益。读了研之后,还逼着自己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一定要从中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说明我就认为自己读了这本书只是被动接受了作者的见解,对学术能力的成长没有任何作用。
那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呢?一般来说,读不懂会有很多原因,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作者的逻辑没跟上或者自己对相关问题了解得太少;要么就是作者的叙述或者论证出了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办?我的策略是不管是什么原因,绞尽脑汁弄懂它,至少要给自己一个解释,这样我觉得我弄懂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看下去,然后不再管它。如果怎么都弄不懂,我就又会焦虑,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然后就可能会走神玩手机,这样不仅真的浪费了时间,反过来还加重了自己的焦虑,同时打断了自己的思路,再看的时候又要重新捋一遍,这样加重了自己的思考负担和心理负担,更不容易想明白,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可能一个下午就这样白白流逝了。
我不应该这样做。以后有不懂的地方应该先做一个记号,然后好好地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作者叙述的问题,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说明我还没弄明白作者的逻辑或者我不了解这个问题的背景和其他的作者没提但是重要重要的信息。那要么自己好好地再梳理一下作者的逻辑,看看有没有什么漏洞,最好回看以下作者的前文(顺带说一句,我还有一个毛病就是看书不肯回看,觉得看书就要不走回头路,一路猛看下去,快快地看完,非常急于完成每一个时段安排的任务,享受看完的满足感,然后在这一时段剩下的时间里就可以尽情放纵自己了,而看完以后就再也不看了,生怕自己发现还有没懂的地方,那么如果不理它,就觉得自己没完全弄懂这本书,时间浪费了,如果去复习,又觉得自己炒冷饭,没有在获取新知识,还是在浪费时间),不要怕思考,看书和思考都是在享受。确实是自己不懂得话,就好好去了解背景知识,这样由点扩展到面,不仅增进了整体认识,说不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题目呢。如果是作者的问题,那就更好了,分析他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漏洞,你怎么证明作者此处的叙述有毛病,你有什么更好的解释,这样不就写出了一篇札记吗?这种积累岂不是对学术能力很好的锻炼吗?
最重要的是,就算有些时候不按上面的做,也不要有心理负担,觉得自己白费了时间。只要你保证你读书的过程是认真的,有质量的,最后总不会一无所有的。读书的习惯可以不改变,我也不打算改变,更没有必要去强逼着自己改变,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读书的路子,不需要从众去学习什么速读的方法,但是读书的心态必须从今天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