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各自的经验去丰富、渲染自己的文章,我做了九年记者,写过无数篇的人物专访和通讯,从经验出发,我归纳了三个简单且易上手方法,能使文章用简练的语言体现丰满的内容和鲜明的人物性格。
下面的一些例子是以在老舍的著作《四世同堂》来说明的。
1.细节
细节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比如形容天气,有人写“今天好冷,气温很低”,有人写“我一出门就冷得起了一身鸡皮”。显而易见,后者更加形象,让人感同身受。
在老舍的著作《四世同堂》里,细节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
对一个丑角的描写——
瑞丰长得干头干脑的,什么地方都仿佛没有油水。因此,他特别注意修饰,凡能以人工补救天然的,他都不惜工本,虔诚修治。他的头发永远从当中分缝,生发油与生发蜡上得到要往下流的程度。他的小干脸永远刮得极干净,像个刚刚削去皮的荸荠;脸蛋上抹着玉容油。他的小干手上的指甲,永远打磨得十分整齐,而且擦上油。他的衣服都作得顶款式,鲜明,若在天桥儿闲溜,人家总以为他是给哪个红姑娘弹弦子的。
充实细节可从多方面入手,谈感受,用比喻,用排比……最多的还是动作和对话。
2.动作
描写人物,可从对话和动作这两个方向的细节入手。这两点均有利于反应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比如形容一个人身体健壮,动作敏捷。平铺直叙的描写可能是“他身材高大,有力气”,但稍微具体的描述可让读者能更形象地感知到他有多强壮,比如“他随手一提,往上一轮,一百来斤的大米便扛在了肩头上,嘴里还说着笑话,没见一丝气喘”。
注:在老舍的著作《四世同堂》中,钱先生是一个清高的人,而冠晓荷是一个丑角,一次冠晓荷想巴结钱先生,但是老舍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就体现出了钱先生的风度和冠晓荷圆滑卑劣的心里。
用几个动作描写体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的人——
在钱先生呢,他一辈子不肯去巴结任何人,但是有愿与他来往的,他就不便拒绝。他非常的清高,可并没先生便随时的答以“怎么好?”“真的吗?”“对呀!”等等简单的句子。若实在无词以答,他也会闭上眼,连连点头……
冠晓荷在街门坎里立着呢……见钱先生出来,他一手轻轻拉了蓝纱大衫的底襟一下,一手伸出来,满面春风的想和钱先生拉手。
钱先生既没失去态度的自然,也没找任何的掩饰,就那么大大方方的走出去,使冠先生的手落了空。
冠先生也来得厉害,若无其事的把手顺便送给了瑞宣,很亲热的握了一会儿。然后,他又和瑞全拉手,而且把左手放在上面,轻轻的按了按,显出加劲儿的亲热……
他设尽方法想认识钱先生,而钱先生始终象一棵树——你招呼他,他不理你。
3.对话
对话的作用毋庸置疑,可以利用人物表达出作者要介绍的背景和内容,如果是小说的话也可以通过人物之口交代剧情的发展。
注:《四世同堂》中,日本人对沦陷的北平管制了粮食,60岁以上与6岁以下的市民不得领粮食,人们对此反应不一。这些反应是老舍笔下市民阶层苟活即安、不敢反抗、软弱怕死到骨子里的“国民劣根性”的深刻体现——
孙七虽然刚刚作了副里长,可是决定表示不偏向着日本人。他主张抢粮造反!“他妈的,不给老人们粮食,咱们的孝道到哪儿去呢?不给孩子们粮食,教咱们断子绝孙!这是绝户主意,除非没有屁眼儿的人,谁也不会这么狠!他妈的,仓里,大汉奸们家里,有的是粮,抢啊!事到如今,谁还能顾什么体面吗?”
这套话,说得是那么强硬,干脆,而且有道理,使大家的腮上都发了红,眼睛都亮起来。可是,他刚刚说完,连他带他们便似乎已经看见了机关枪。大家都咽了口唾沫,没有一个人敢抬起臂来,喊一声:“抢啊!”他们是中国人,北平的中国人,相信慢慢的饿死,总会,若与因抢粮而被杀头比起来,还落个全尸首!他们宁可饿死,也不敢造反!
他们只好退一步想:“好啦,老的小的没有粮食,就大家分匀一下吧;谁也吃不饱,可是谁也不至于马上就饿死;不也是个办法吗?”
这个“分而食之”的办法,大家都看得出,比孙七的主张松软的多,松软得几乎不像话。但是,在小羊圈的人们心中,这却也含有不少的人情与智慧。
在他们这样纷纷议论之际,他们接到了传单:“马上决定吧,同胞们,是甘心饿死,还是起来应战!活路须用我们的热血冲开;死路是缩起脖子,闭上眼,等,等——饿死!”
大家都猜得到,十之八九这是他们的老邻居钱默吟给他们送来的。他们一致的同意钱先生的话,而又兴奋起来。可是,不久,他们的“智慧”又占了上风。那“智慧”正像北平的古老的,无用的,城墙,虽然无用,而能使他们觉出点安全之感。
下面的段落节选自我的一篇文章《宝贝,到站了》。
我写的是一个父亲抱着小女儿坐公交车的一幕——
车里面真的很热,没有风,空调形同虚设。连耐热的我都有些烦躁了。“宝贝,到站了”,父亲喑哑却温柔的嗓音不停歇地传来。
可是这个宝贝却仍然紧闭着好看的眼睛,安然地睡着。和小姑娘一样有着一双长睫毛的大眼睛的这个男子,低头瞅着自己的女儿,一脸无奈但眼里的爱却浓得可以滴出来,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悄然流到脖子里面去了。
他举着小姑娘的两条肉嘟嘟的手臂,拍打着她那鼓鼓的小肚皮,“宝贝……”他不断地轻声唤着。小姑娘松软的小身子滑下去了,他赶紧把她再抱起来;小姑娘的头耷拉下去了,他赶紧用一只手紧紧地楼住她,同时用另一只手把她的小脑袋支起来,免得她睡得不舒服;同时,他往她的脖子和耳朵里面吹着气,想尽了一切最温柔的办法想叫醒熟睡中的女儿,但是这些方法太温柔了,小姑娘睡得更香了。
到站了,小姑娘仍然闭着眼睛,父亲横着抱起了女儿,嘴里吆喝着“借光”。下车的颠簸,让小姑娘恍然醒来,茫然地四处看着。
这对父女吸引了几个在站点等车的行人。他们远去了,父亲抱着女儿仍在前行。人流从他们身边涌过,但父亲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女儿小小的脸颊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