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思考,为何我去参加过两次内观,回来跟人一吵架反而比之前更凶了?
当我还是副科老师的时候,我是没有自我而不自知的。那时所有对外在的否定通通不表达,压抑下来或者变成一种不愿意沟通的成见,障壁在我与对方之间;或者变成自我否定。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我从来不主动发表意见,曾被冠以“城府深”也不以为意。
后来因为做了主班老师,必须要有一个稳定强壮的自我来营造班级氛围、领导班级教学与家长工作,于是在痛苦中去闭关,终于实现心理断奶进而生长出自我,班级管理渐渐有了眉目。
结果断奶也带来了另外的效果,就是当自己有意见时,不再做“骑墙派”,毫不保留、掏心挖肺地跟人正面硬怼。于是,在一次次的发泄后,开篇的问题就在心中出现了。
直到我去参加了心笙主办的生命码头(沟通与自我觉察)课程,我才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内观虽好,但也级别太高。此话怎讲?内观从头至尾,只教导如何脚踏实地修行,达至最终实相。一旦修到位,则不必学习什么沟通课程,自然而然因为足够的理解不会去伤人伤己,温和包容。而真理的山峰实在是高,我没有爬到顶上的时候却也没有踏踏实实地去修,于是如同机器人般的自动化反应继续掌控着我。贪嗔痴继续主导的时候,自我虽长了出来,但否定与苛责一出现,外爆破也出现了。
毕竟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谁教过我们如何与人沟通,全靠自己摸爬滚打:关系搞好了就庆幸,搞砸了就难过。每次想到要与“喜欢用固化的印象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成人”打交道,我都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也是选择和孩子工作的原因之一)。
我发现,内观和沟通课,虽然都强调觉察,形式上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实践,后者是自己和别人在一起实践。于是得到的启发也不尽相同。
先前我有一个限制性信念,就是“我看耶稣、佛陀、老子、克里希那穆提、莱斯特·利文森、葛印卡他们讲道办学不收任何费用,因为‘真理一旦定价,你就是看扁了它的价值’。既然真理无价,那么收钱的通通不值得一去”。于是就开始对各种收费班看不起了,感觉自己追随真理好像高人一等。
现在看来不然,修行依然要和现实结合、与自身现状结合。自我生长并且强健后,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当我不再压抑问题,问题便也会以显露在外(吵架)的方式呈现。但是除了吵架我又不会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进行链接——因为从来没有学过。而沟通课程的体验,让我觉得,学习如何去沟通、如何去表达自己和看到别人——终于有了一个台阶,可以让我一步一步往上爬,而不必跨度太大开裆扯着蛋了。
本人新手上路,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