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涵括了七色,方显露出洁亮而纯粹的白色。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力,也同样离不开多元与包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明显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礼记》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确,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竟临。地区与国度间实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相互包容而不失本色。这便是“大同”精髓的体现。
中华民族溯源追今都是一个大熔炉。从匈奴鲜卑南下牧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到五十六个民族荣辱与共,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历史无时无刻不在流露着我国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单拿饮食来看,随便一个小镇便让白面洋人口水垂地,“流连忘返”。如从全国角度看,则川蜀的热辣似火,齐鲁的简朴甘咸,江淮的清而不腻,既是当地地域文化的印记,又是文化多元与包容的体现,故把我国“吃出了名”。再比如我国方言,七大种N小种,总量比欧洲还多,绘写了独特而绚丽的中华文化。费孝通说过“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确,两种色光混合后显中波频光波颜色。中国文化这般多元与包容,必为最意蕴深刻的白色。
肖洛霍夫曾云:“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那它便没有未来;一个民族若仰望星空,那它才有希望”。新世纪,我们更应不拘于苟且,而应张开双臂,把自己的东西传播出去,把别人的精萃汲取过来。习总书记讲话中有过“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相互借鉴的价值”。当下我们应该秉持“师夷长技以制夷”、“东学西用”等所体现的包容精神,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学以致用,同时将中华文化远播于世界,并对外来文化加以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给与她时代意义,方能使中华文化得以伟大复兴与更快的发展,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纵览前史,大同社会是古人的最高理想;再看今朝,它又是当下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有人对“大同”表示反对,其实他们担心的正是其深意所在。大同虽以多元与包容为主,但这与其中囊括的整体性和同一性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提倡工作与生活方式多元,但对于奇装异服,特立独行,我们也应该说“不”,不能因为兼容并包,而放弃了自己的根本。同样,多元文化因为相互包容才会变得更加璀璨,不加甄别,跟风盲从,则不算是包容,这只会使自己变得无所适从,前途迷茫。要始终坚持立足于自己的三分田地,辅以积极汲取别人的经验,才能使我们不断得以升华,燃起一片别样的烛火。
古往今来,“大同”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追求。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大厦增砖添瓦时,也要注意将自我之五彩映衬祖国之白,处理好多元与包容的内在联系。愿青年们以新世纪为舟,以新时代为桨,加聚每一缕光色,展现祖国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