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红楼梦 ,是因为语言很美,喜欢背诵书里的判词和诗。最喜黛玉,她与宝玉是前世情缘,仙草化作的寂寞林,还宝玉一世的眼泪,喜欢她眼波流转里的情意,孤傲和才华,木石前盟也是永远的意难平。后来喜欢晴雯和史湘云,一个是胆大肆意,我喜欢她心比天高的狂,也心疼她身为下贱的悲;一个是醉卧芍药裀的随性洒脱,可惜终究还是落得一湾逝水,几缕白云。再后来读的时候,已经不知道最喜欢谁,喜欢王熙凤也喜欢秦可卿,喜欢宝玉也喜欢宝钗。可能才开始真正了解这繁华一梦,或是兴盛时亦或衰落后的,都会让我觉得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段历史。像流水一样走过的,时光中的人物,富贵或贫穷,参杂着爱恨嗔痴,仿佛在我身边存在过一样,我曾与他们对话,听他们倾诉;又像是一个局外人,以上帝的视角追溯着因果,探寻他们宿命如何,看他们前尘后世之缘是怎样相遇,环环相扣,难解难分。
蒋勋先生说,文学不是励志格言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文学是对生命真实现象的理解与包容。是啊,他们生活在一个亦真亦假的世界里,这么多不同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们各自是独立的人格,却连着一张隐形的网,交织在纷繁复杂的故事里,无法评价谁善谁恶,每一种人格都值得包容,看他们是在看人生百态,也是一面明镜在看自己。这哪里是荒唐言,分明是字字句句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慈悲之心。
曹公讲着佛教的慈悲为怀,讲着道家的顺其自然;也在冲破教条与伦理道德的束缚,这是通过宝玉讲出来的,他和蒋玉菡暧昧奇妙的感情,他不争仕途惧贾政,但是会在大观园里展现出十三四岁青春期孩子的活泼和快乐。他心疼女孩子,无论是小姐还是丫头,认为他们是世间至纯至净。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何尝又不是一种对价值观的挑战和前卫的思想呢。
这部巨著,三言两语说不完,道不清,痴缠不休的,只能一遍又一遍去品味了。曲终人散,落得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还原读者一场从不曾湮灭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