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荐书的日子。这个月的学习主题是心理治疗,我们一起来读几本这方面的好书。
《日益亲近》
我要推荐的第一本书叫做《日益亲近》,作者是欧文·亚隆。我之前推荐过他的另一本书《当尼采哭泣》,当时介绍他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也是一位写作者。这本书就是他和一位名叫金妮的来访者共同完成的。他们做了将近两年的心理咨询,同时保持着一个约定,每次咨询会谈结束以后,都分别记下自己内心的感想。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中会经历怎样的变化,读这本书就好了。他们的记录从第一年秋天开始,一直到第三年的春天才结束。两个人对自己的剖析都很深刻,并且诚实,对于那些真实发生的感受,无论是喜悦、困惑、悲伤,甚至是微妙的情愫,都做了如实的自我暴露。
它让我们看到在一次深入的心理探索中,不光有理智层面上的自我觉察和反思,两个人也会逐渐亲近,有共鸣,接纳彼此,以及产生不安与怀疑。这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深度邂逅,在这段曲折幽微的关系中,改变在艰难而迂回地发生。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移情,除了看到来访者将自己在关系中的情结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位咨询师的真实内心,他会因为移情产生自己的反应,按精神分析的术语,这叫做反移情。所以,一段成功的咨询,对咨访双方都是一次冒险。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读完了感性材料,我们再从理论上做一点学习。《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它探讨了在心理治疗中推动改变进程的各种因素。
作者叫莫妮卡·布里永,是一位拥有超过 40 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在这本书中,她用一种超越流派的视角,把心理治疗的过程描述成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双人舞”。意思是:改变必须由来访者的内心自主发生,而咨询师与他在治疗时间中和谐共振。这里的治疗因素包括倾听、积极的情感反馈、明确的治疗框架、建立安全的客体、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学习......当然,改变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也需要对困难和阻力有所准备。同时,这本书也为心理治疗带来的改变提供了神经科学方面的证据。无论你想成为心理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你会更全面地理解心理治疗是怎么回事。
电子书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理智胜过情感》
我推荐的第三本书叫做《理智胜过情感》,副标题是:如何改变你的抑郁、焦虑、愤怒和内疚情绪。想必你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本认知疗法的自助书。
后台经常有同学提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总希望可以从课程讲述中得到改变的建议。但你听过最近的课程,应该了解到,课程只能单纯地讲讲改变的原理,真正要让改变发生,还得通过实践。这本书就是一本实践之书,有大量的自我觉察的练习。它是由两位资深认知治疗师共同撰写的,在认知疗法这个领域中,被公认为最好的一本自助书。
我们刚学习了认知疗法,核心假设就是我们对很多问题的反应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而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认知。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叫“理智胜过情感”,意思是情绪的问题可以用理智的觉知来解决。不过,这个书名的翻译并不准确,它经常给人一种误解,好像理智和情感在对抗,并且要依靠理智去控制情感。但如果你还记得象与骑象人的隐喻,应该知道,从力量对比来说,人们不可能单靠理性就能控制情绪。这里“胜过”的原文是 over,我觉得更准确的表达,就是骑象人坐在大象的身上。我们作为理智的动物,可以有意识地自我觉知,学习更多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所以,这本书并不教你使蛮力控制自己,而是通过分析自己的认知规律,更好地调节情绪。你可以把读这本书当做一次自我咨询,读的过程也就是认知改变的过程。
《改变的策略》
接下来要介绍的书叫做《改变的策略》,副标题叫“如何简短地做心理治疗”。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力图缩短治疗时长的心理治疗流派。我们后面的课程马上就会介绍这个流派。我会讲到,他们有很多“反常规”的看待问题与改变的思路。比如,很多改变的努力其实是在维持更高层级的“不改变”。以及,很多问题之所以维持,都是因为我们用了自认为正确但其实无效的方式去“解决”它。如果换一种解决方法,问题就可以迅速被破解。他们有一句名言,叫做:真正要治疗的不是问题,而是无效的解决方法。
不过,这个流派提供的很多解决建议,乍一看是很荒谬的,违背了基本逻辑。比如书中有一个例子,咨询师发现一位抑郁症患者每次情绪好转,就会去酒吧跟异性建立短期的浪漫关系,分开之后状态会变得更糟,治疗师建议来访者刻意保持抑郁,用这种方法避免快速卷入一段关系。哪怕他的状态好了,也要想办法降低自己的吸引力。
你可能会想:人家是来解决情绪问题的,你让人家保持问题也就算了,甚至还要故意降低吸引力?这是什么鬼建议?但一个月后,这位来访者的状态确实有了奇迹般的改善。
为什么呢?你很快就要学到其中的原理了。这本书中收集了很多这种奇奇怪怪的案例,以及背后的治疗思想。建议你提前读一读,为后面学习带来的冲击做好铺垫。
《叔本华的治疗》
再推荐一本书,《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的作者又是刚刚提到过的欧文·亚隆。你也许会觉得他的作品出现太频繁了,但我是有理由的:亚隆有两个不同的专业身份,在个体心理治疗领域,他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大师;同时他在团体心理咨询领域,也是一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创立的亚隆团体,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团体咨询形式。
我特别想找一本书,让大家了解团体心理咨询,也就是几个来访者一起做咨询这种形式。找来找去,还是亚隆的这本书最合适。专业性就不用说了。从可读性来说,这是一本小说,情节又非常精彩,从任何角度看,它都是你了解团体心理咨询的不二之选。
我说说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看看能否吸引你?一位心理治疗师被诊断出得了绝症,只有不到一年的生命,他打算用最后这一年的时间继续带团体咨询。这时,他邀请了一位特殊的成员加入。这个成员叫菲利普,是这位治疗师多年之前的个体咨询的来访者,但当时的咨询并不成功,菲利普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从咨询中脱落了。很多年以后,治疗师却发现菲利普的状态大为好转。菲利普告诉他,自己找到了一位更能帮助他的人。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大哲学家叔本华。当然,叔本华早就去世了。菲利普是通过阅读他的著作,从那些非凡的智慧中获得了理性的指引和解脱。这些智慧不光让菲利普自己受益,他还想用这种方法帮助更多的人。不过,要从事咨询方面的职业,他必须找一位专业督导,于是找到了这位身患绝症的治疗师,虽然菲利普认为他没有帮助到自己,但作为条件,他需要参加一年这位治疗师带领的团体。于是,菲利普勉为其难地加入了。在这个团体里,他遇到了不同成员,有各种各样的人际问题。既然菲利普也在团体里,他就打算运用哲学上的智慧,指点这些迷茫的人......
有人可能会想:用哲学替代心理学,这能行吗?也有人会想:怎么就不行呢?后面我就不剧透了。等你看完这本书,你也会对团体心理咨询的运作方式有所了解。
电子书
叔本华的治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前边的书都关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但这并不是发生改变唯一的路径。所以,再给你推荐一本关于教育带来改变的书。它非常有名,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作者名叫塔拉,是一位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山区的 80 后女孩。这本书讲述了她的真实经历。她在 17 岁以前从来没有上过学。她的父亲是一位摩门教徒。如果从人格障碍的角度理解,有很多表现接近于我们讲的偏执型人格障碍。他对教义有着近乎偏执的信仰,对身边的人有强烈的敌意和戒备,对于现代科技文明下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同时,他剥夺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塔拉度过了非常不幸的童年。
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就是教育。她在哥哥和另一个伙伴的鼓励下,通过不断阅读自学成才,最终通过了美国的 SAT 考试,考入了杨百翰大学。如果说,上大学之前的塔拉只是一个有点聪明且执拗的“怪女孩”,从进入大学开始,改变发生了。她不仅接触到了现代文明的大部分知识,也置身于一个跟家庭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开始重新思考自己。
你可以从塔拉的自述中看到,一个接近于成年的人在全新的环境中是如何一点一点打碎自己,再运用不同的方式整合成一个脱胎换骨的灵魂。
她开始意识到那些从家庭中继承的思考方式的荒谬之处,也逐渐认清了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她对“更大的世界”产生了向往。通过一个访问项目,她跟剑桥的老师建立了联系,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理想,申请到奖学金资助,最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
如果你想看到一个人在世界观层面上如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这本书是第一手的素材。同时,如果你在自我改变的道路上遇到困难,缺乏信心,塔拉的故事也一定会带给你鼓舞。
电子书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好了,今天就推荐给你这几本书,希望对你有启发。从下周开始,我们来介绍一个新的心理治疗流派,叫短程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