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关山,烽烟尽起。战争,自始至终充溢在整部人类历史之中。人类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身的追杀,不管是来自于对手,抑或是来自于本身。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厮杀不止。
《关山月》
【唐】储光羲
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
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诗题《关山月》,本是乐府诗题,被《乐府诗集》列入在《横吹曲辞》之中。《关山月》,伤别离也。古诗《木兰辞》中有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大抵吟诵边塞景象,诉说驻边悲辛。
首句“一雁过连营”,没有多余的赘言絮语,而是立即进入叙述状态,向所有的欣赏者提供了一幅清晰无比的画面:浩渺而寂远的夜空之中,一只脱离了群体的大雁,扇动着翅膀孤单地飞过,而在它遗落的影子下方,正是连绵不绝起伏不断的营帐。
道是无情却有情,“一雁”于此毫无形容,却写尽此时此刻的孤独,这种孤独不仅仅是属于大雁这个借来的自然物象的,更是归纳在没有出现的将士的身上和内心。或许如此,方有后面的“连营”接踵而至,两相比较,尤其凸现了个体的渺小与无助。
诗人采用俯视的角度,巧妙借助其他生物的视线,以此来观察自身所要描绘的景象,实在是别出心裁,又显出奇特新颖。在这样比较与众不同的环境氛围中,若非如此,无法传递当事人此时情愫,既是复杂的,亦是单纯的。
次句“繁霜覆古城”,仍然保留着相同的观察视角,居高临下,却拉近了角度,从而让景象贴近自身感受,愈加变得真实。古城沉卧,状若野兽,一动不动地潜伏,月光如霜,抑或秋霜如月光,一层一层地叠加,厚实地覆盖着古城。
此时无声胜有声,“繁霜”二字道尽艰难辛苦,这种磨难可以说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灾害,也可以说是人为的无端祸患。此处“繁霜”与上句“一雁”相对,愈发体现出一种使人无法释怀的沉重感。这种感受在遇到“古城”的时候,更加被呈现得淋漓尽致,岁月的沧桑感陡然降临,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里,诗人没有一字提到“月”,却又无一处不是在月光的照射之下。一个“繁霜”意象纷呈,是真正的秋天之严霜,又是满天月光下沉若秋霜,更是岁月带给所有人的言之不尽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磨难。一个“覆”字罩遍古往今来的世间人,没有人能够有幸逃脱,皆在尘网里,不复得自由。
末两句“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诗人慢慢地收拢外放的心思,开始集中在自己的身畔,以便能够更好地体味内在的情致。万物阗寂,岁月暂停,蓦然飞起胡笳声,缠绵悱恻,寂寞入骨,缭绕在整座军营上空,于此夜半时分,闻此乐声,何人不起故园之情?
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此刻所有人的感受。诗人在前面诗句里,极致描写空灵,塑造静穆画幅,使人尽享难以言喻的寂寥。然而,那是呆板的,缺乏活生生的灵气。到得此时,诗人才返回个体体验,亲自现身说法,使原本散失在自然里的原始情绪,升华成属于人类自身的珍贵情怀。
诗人是渺小的,诗人又是伟大的。他的渺小指向自身的脆弱,而他的伟大却弥漫向整个人类社会。在对待情感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人能够与诗人相提并论。他们掠过大众那些庸俗的世相,直指人类藏匿在内心里面的隐秘感情,然后毫不犹豫地揭露其真实面目。人类自身之所以伟大,本就在于拥有一个丰富又丰饶的情感世界。
回看本诗,如果说,前半段是静止的图画,那么,后半段则是流动的音符。从自然悄无声息的单纯情绪,到人类喧哗嘈杂的复合情愫,诗人在简短的二十字里,尽情挥洒自我,冶炼出来一个只能是属于人类的有声有色的情感世界。我们都身处其中,难以自拔;也尽情享受,这种神圣的赐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