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到人们在给予他人鼓励时说:“自信一点,加油!”然后自己来个深呼吸,佯装出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越来越觉得,自信不是说出来的。强调了二十多年的自信,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自信?
001 自信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自信是一种能力,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特质往往带有他的家庭,所处社会环境,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影子。在初高中时,学习好的同学看上去更自信;大学时,来自东边的学生比西北的学生看上去自信些。这些自信心上的差异,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烙在我们身上的,久久不能挥去。
上课时,每当提到去贫困地区调研,老师们总会说甘肃。我来自甘肃,这种天生资源不足导致的失落感无处不在,也是自己不自信的根源。
好友去参加完高中聚会回来后,感触颇深。她说,在北京上学后,越来越觉得北京人的优越感是天生的。他们从小就是在各种优质环境里挑选,择优,择适,而我们大多数省市的人,从小就在极力竞争极少的优质资源,也不管是否适合,一窝蜂地竞争,面对资源少了一份淡定从容。
面对资源有选择的自由,这是大多数人自信心的来源。
002 穷人思维的确存在
因为资源选择方式的不同,千百年来发展出的思维方式也大有不同。
有时候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不仅仅是政策结构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
以前读过一篇育儿类文章,文中提到父母的消费方式会影响孩子对金钱的认知。比如,在看到一个玩具时,富人思维的家长会说:“这个玩具对你来说很贵重,所以你必须考个好成绩或做完一些家务才能买给你。”穷人思维的家长则会拉起孩子就走,边走边说:“太贵了,我们没钱。”孩子哭闹时还会觉得伤了面子,转手就是一个大巴掌。
两种情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哪一种更自信?大多数的家长,却未必会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穷人思维不止存在,还会遗传。
003 自信是培养出来的
正如父母的养育可以构建我们的认知,自我教育也可以重塑认知。
以前在做“青苗计划”项目时设计过自信心培养小组活动,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自信心培养。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我意识到自我管理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当我们从家庭,地域上均落后于他人时,自信能否建立,就看自己的了。
一个积极的思维,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份略具挑战的任务,一群乐观自信的伙伴,这是可以为自己创造出来的自信条件。
较少考虑差距之大,多考虑如何弥补差距;试着将所想变成所为,再去考虑是否有所成。我喜欢和积极自信的人待在一起,即使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也会觉得很舒服。这都是培养自信的方式。
若要送自己一份23岁生日,我希望是——融入骨子里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