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朋友》书摘(VI)

阅读和摘录做得心惊肉跳,自己过去活得太浑浑噩噩了,且惊且愧且振奋……今晚打坐前需深度复盘。


计划

计划是必要的,但“我们不是计划着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People don’t plan to fail, they fail to plan)。”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可行

“成功”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有了目标,就可以倒推每个实施步骤,最终形成计划。所有最终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目标可行。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真的吗?

另一个事实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坚持到底不见得一定会成功。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有些最终通过坚持不懈可以达成的目标对一个寿命有限的人来说依然不现实。比如,人类梦想在空中翱翔,在莱特兄弟1903年12月17日第一次成功进行试验飞行之前,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曾有无数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尝试飞行,但其中很多人都摔死了,活下来的也基本上郁郁而终。

用上面的例子说明问题是事出有因的。

曾经有位同学来问我对他出国留学的可能性的看法。在仔细了解了他的现状、目标以及他所拥有的可准备时间之后,我对他说:“你想用半年时间实现这样的飞跃,是不可能的。我告诉你,你的情况,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我看到他做出了惊讶的表情,没有理会我的话,只好接着说:“我看,你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去做些实际的事情吧。”

这位同学露出失望的表情,不甘心地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几百年前人们都不相信人可以飞上天,到现在不都已经证明他们是愚蠢的了吗?”我只好苦笑:“你能活多少年?你刚刚不还跟我说,你只有六个月时间吗?我让你用两年时间,你却又说不可能……”那位同学突然发作,几乎对我咆哮起来:“我看你根本不配做老师,一点忙都帮不上,没用!”。

那位同学的愤怒本质上并非针对我,只是在那一瞬间,他被现实打击到失控。我不觉得在这时善意的安慰虚伪的欺骗有什么分别。他生气是因为没听到他想要听到的话。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活生生的拒绝现实的例子。任何一个冷静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变成那个样子。

(靠迎合人性——说让别人高兴的话,也是“善意的安慰”,可以谋生的。老话就有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说法。销售就是以人性的洞察和分类为基础。依赖人的弱点和劣根性设计的职业很多,福建莆田的小广告、校园里的裸照信贷、街头的保险和理财销售……当然,他们会说这是满足社会需求,但这个本质就是虚伪的欺骗,当然,没基本心智、认为凡事都有侥幸和捷径的人也活该受骗。)

大多数人所要做的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按照正态分布曲线看,仅有不到1%的人有机会追求那些能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普通人来说,证明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1.已经有人做到了。          2.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对这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多少做些说明。

“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长时间做到的?他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才能够确定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更常面临的尴尬是:如果不开始行动,根本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之后才能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不现实、不可行,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的理智。


长期计划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

我有着跨度颇大的职业:大学学会计,毕业后做销售,多年后跑到新东方教英语,现在是自由工作者……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反正知道今后肯定还会做一些连自己都惊讶的事情。

我个人并不相信什么“职业规划”。大学毕业的时候身边没有职业咨询人,自己也迷迷糊糊不知道应该去问谁,到了现在,身边净是著名的、资深的职业规划师,也没谁给我在这方面出主意。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再次觉得这样的牛人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没办法不随波逐流。上大学时流行双学位,于是我也混了个第二学位……可从毕业到现在,别说这个第二学位,就是原专业的毕业证书也一次没用过。那时还流行大四考驾照,当然我也弄了一个,让班里的同学们很是羡慕,可毕业之后才发现,买车完全没必要……

有人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这话听上去挺现实却没说到点子上。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

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我曾尝试制定年度计划,却无力完成。于是再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这一事实。一口气把计划期限缩到一星期。实践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可以出色完成。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开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可以慢慢把计划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后来甚至可以制定季度计划!30岁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计划的期限延长到一年。直到今天,我也依然以一年作为计划制定的最长期限。

在目标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长期目标、人生理想固然要有,但理想这东西往往太遥远。

我用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自己的结论:没有人能给我做职业规划。其原因除了我固执的个性使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并非个人观点。斯坦福大学约翰·克拉姆博兹教授在他的《运气并非偶然》一书里说:“我的一生以及整个事业都在被不可预期的事件影响着。”而他的调查发现,在35岁时仍然在做自己18岁时最想做的事情的人,在整个样本群体中占的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做长期计划是正确并且必需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长期计划的能力,拥有它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一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一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实际做一下就知道了。

将来充满迷惑,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然而,充满迷惑并不意味着不知所措。雾里看花都看不清楚,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看到那些“花”,因为距离已经足够近了。

有时没必要做计划

所有的时间管理书籍都会详细地介绍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可为什么很多人买过书籍并且无数次听从专家的建议,最终无一例外地不了了之?

原因很多,一个特别重要的是: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如果想做事,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时候,只要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往往也会有收获。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肯定没有任何意义。

有些时候没必要做计划,原因只是任务非常简单。比如,要锻炼身体,那么计划可能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每天早上慢跑 1 小时。”而没有必要再想:“应该坚持多久呢?”因为答案非常简单:一辈子,或者,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再比如,要背单词,那么计划也非常简单:“每天背50个单词”。这件事更简单,因为没必要坚持一辈子。如果你是一位大二的学生,那么估计30天过后,你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了,因为这种考试没必要、一般也不可能获得满分。如果你是一位大三的学生,那么6个星期之后,估计你已经具备在托福考试中拿高分的实力了,因为你又不是升到大三才开始学习。

可实际上呢?两个月过去了,回头一看,你可能只背了 150 个单词……

计划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我的经验是:有些时候故意不做计划反倒是有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做了一件事——坚持。

人一过30岁,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综上所述,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任务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最初,在我们对任务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是空谈。

在多数情况下,我建议: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人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况且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会失败,怕什么?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每次受到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只要能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我们一生所做的事,大多都是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或物理学原理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

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已经被无数人说过无数次。


列表

列表(List)从来都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用来组织或者管理的列表可以分为很多种,如任务列表(Task List)、待处理列表(To-do List)、核对列表(Checklist)等。尽管我个人觉得那么仔细地分辨这些概念没有多大意义,但我确实认为列表本身非常有用,制作列表、运用列表确实是一种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制作一个列表,往往会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在长期使用列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经验确实值得分享。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

纸和笔很难被完全替代。除了它们,很难再找到可以用来随手写写画画的工具了。很多时候,画比写重要,哪怕可能仅仅是画一个圈或者几个箭头而已。

现在有了OneNote、EverNote这样的全平台笔记应用,以及Siri、讯飞这样的语音识别应用,随身携带和快速输入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同时纸和笔的重要性也已经下降,但它们仍然不能完全替代纸和笔,毕竟纸和笔出错的可能性比电子产品小得多。就算将来电子产品的软硬件素质有了相当的提升,从墨菲定律的角度考虑,它们也一定会出问题。

列表没必要工整

列表的读者往往只有我们自己,所以列表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够了。用最简便的方式制作列表才最合理:大量的缩写、箭头、线条以及各种各样的符号和圈圈框框……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列表不用规矩。有一件事需要有规矩:列表必须随手可及。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很多专家讲解任务的重要和紧急与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分配任务的优先级。道理是很清楚的:先做既重要又紧急的;不重要又不紧急的当然不用理会;紧急却不重要的,亦可不必理会;可若是重要却不紧急的,反倒得优先处理……然而,大多数人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弄不清楚道理,而是无从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以及“真的紧急”和“显得紧急”。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然而,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紧急,标准却并不好找,因为人总会觉得每一件事都很紧急。事实上,真正紧急的事少之又少,“十万火急”几乎只出现在故事里。

尝试把所有觉得紧急的事情延迟一段时间再处理,如此坚持一个月左右。现实会让我们明白,那些事情实际上没有那么紧急。所以,评价任务只需要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它是否真的重要。往后的道理一目了然: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在按照列表逐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激增。每次完成列表中的一个小项目,我们就会在心情愉悦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展望未来,然后就有了新鲜的主意,甚至觉得自己太有才了!于是,我们会觉得这个列表的其他部分有修改的必要了……但是,等一下!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一旦这么做了,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发现自己“有必要”不停地更改这个列表中的某个或多个项目,最终甚至会导致整个任务永远无法完成。所以,如果有了什么新鲜的主意,不用放——那太可惜了——只需要启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任务列表,专注在现在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如果你又有了新鲜的主意,如法炮制即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不会影响当前任务的进度;另一方面,在当前任务完成之后,那个“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上已经有相当数量、非常具体的待处理项目了,这些源于自己的新鲜主意,求之无计,做之欢喜。

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在实施计划、完成任务列表中的每一个项目时,都应该提前给每个项目制定一个检查列表,用来保证当前任务确实能如预期一般完成。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完成连续任务的时候,如果遗漏了某个方面,后续任务的执行就很有可能会因此中断,继而退回上一个当时以为完成、现在却必须补充的环节——这种错误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时间浪费。有时检查列表不一定要写下来,因为如果项目不超过7个,检查完全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很多项目已经非常熟悉,故而对应的核对列表你早已深谙于心。

另一些时候,任务的项目相对复杂,为了万无一失,我们需要提前制作一个可以勾画的核对列表,逐一核对,避免缺漏。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事实上更好的方向并不存在,因为照此下去,“更好的方向”会不断出现。大家都会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方向”“越来越好”,成功的人又有多少?我从来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过自己的成功,而是坚持。走向成功的过程就好比项目的起点是南极,而终点在北极——无论最初往哪走,只要中途不改变方向,早晚会到达终点。但是,如果中途改变过方向,更极端的——经常改变方向,就怎样都无法到达终点,甚至可能返回起点。如果确实觉得自己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着手去做,而且一定要执行到底。


流程(此部分在生活中已及格,保留着以温故知新)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拿拨打工作电话做为例子,而且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因为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打电话”——“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连打电话都不会?!”

场景一

大多数人是在有事的时候抓起电话就拨。可是,等等!你凭什么确定对方现在就可以接电话?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工作时间都不相同。例如,身处管理层的人通常可能需要参与更多的会议,日常工作也更加繁忙,所以,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最好的通话时间很可能是在上班时间的前半个小时,因为他们通常是准时上班的,而半小时之后,他们要么去开会,要么正忙于处理其他事情。而另一些人(尤其是那些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者)往往是夜猫子,上午11点以前给他们打电话很可能会令他们大为光火,而在凌晨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却不一定会觉得意外。

应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良好习惯是在电话簿中加上备注,记清此人通常情况下方便接电话的时间。另一个建议是,在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的时候,可以先发一条短信过去:“请问您方便接电话吗?我是×××,有关于×××的事情找您。”最好能在手机里做一条这样的短信模板,以备随时调用。

场景二

大多数人有事时抓起电话就拨。等等!你准备好要说什么了吗?你是否很讨厌这种情况:刚刚放下听筒两秒钟,电话铃又响起来,接通后听到对方说:“真不好意思,刚刚忘了……”遇到这种情况,我想很多人都在礼貌地回答“没关系”的同时,默默地在心中把对方划入“不靠谱”的那一类……

应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好习惯是在电话旁边摆上一个便笺簿和至少一支笔,以便在打电话前罗列通话要点。通话时,每当说完其中一个要点,就在对应位置做个标记。这样可以确保通话逻辑清晰,也可以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另外,这个便笺簿也可以用于记录通话过程中对方所提供的信息。记笔记很有必要——相信我,大多数人的记忆力是不可靠的。生活中,去超市买东西回来之后发现少了一两样,顶多生一会儿闷气;但是工作中,如果遗漏了一件事情却可能导致失业。

经常使用手机的人同样很有必要随身携带纸和笔。把电话、纸、笔一起放在随身的一个特别的地方。回忆一下我们见过的这种场景:有人手忙脚乱地翻着包,用耳朵和肩膀夹着手机,嘴里说着“您等一下……对不起……”接下来看到的说不定就是好不容易找到纸和笔,却发现不能用……

场景三

大多数人在有事的时候抓起电话就拨。如果对方没有接电话,就只好暂时作罢,往往到了第二天,才发现自己忘了还有这回事……也许一不小心就已经耽误了大事。如果工作电话没有拨通,那么最好用手机给对方发个短信,简要说明一下事由。尤其是当你用公司的分机电话拨出去却没找到人的时候,对方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电话,但回拨时却只能找到总机——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的分机号码。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想办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的实例,可我经过观察无比惊讶地发现,人们十有八九不知道正确的做法。很多人因为跌入这样简单的陷阱而耽误很多事情却不自知。

场景四

大多数人在有事的时候抓起电话就拨。电话接通之后直接切入“正题”,而对方犹豫了一下:“不好意思,请问您是?”如果你拨打的是手机号码,不要以为对方的手机里一定存有你的电话号码;如果你拨打的是固定电话号码,不要以为对方一定能一下子听出你的声音——哪怕是再熟悉的同事。对方可能刚刚换过手机,通讯簿正在恢复阶段;也可能正身处嘈杂的环境,无法听清你的声音……打电话时最莫名其妙的开场白就是:“是我……”。更有甚者,有些人自以为是到连这两个字都不说。私人电话也就算了,工作电话切勿如此。另外,给联系不很频繁的工作伙伴发短信的时候,在末尾加上自己的姓名是一个并不麻烦并能省掉很多麻烦的好习惯。

场景五

大多数人在有事的时候抓起电话就拨,而全然不考虑之后要沟通的内容里是否有很多必须要用笔记录的信息,如电话号码、邮件地址、通信地址,甚至一些工作中所必须的复杂参数等。你凭什么确定对方现在手边恰好就有纸和笔,可以随时记录?就算对方手边恰好有纸和笔,在电话中交代这类复杂的信息也经常出错。所以,有经验且善于替对方着想的人会这样说:“……您不用记的,我只是先告诉您。随后我会通过邮件(或者短信)给您发个备忘……”

相信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其实,真的没有人不会打电话,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会的确确实实只是“抓起电话就拨”而已。

有心人拨打工作电话是有技巧的。

▷ 确定对方最可能方便接电话的时间(难以确定的时候先 发短信询问)。

▷ 在拨打电话甚至发短信询问对方是否方便之前准备好一 切计划沟通的内容,作好检查列表放在手边,确保沟通 过程中不会遗漏要点。

▷ 通话前把重要信息整理成电子文本,在通话中做必要的 更新,通话结束后,马上通过电子邮件将备忘发送给对 方。

▷ 若对方没有接电话,则给对方发署名短信告知详细事由并做好记录,防止自己遗忘此次沟通。

▷ ……

另外,手机丢失是很常见的。手机的价格并不高,要命的是里面的电话簿。大多数人的手机里都存有上百条联系人信息,离开手机,有些人连家里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电话簿的丢失或者损坏,不仅损失难以估量,还会让人特别尴尬——要不停地这样回短信:“对不起,我的电话簿丢了,请问您是?……”要避免这种窘况,就要养成定期备份电话簿的习惯。挑选一款能够与计算机方便连接的手机很重要,而且尽量不要选用那种必须使用特殊连接线的手机。另外,使用能够与计算机(甚至与云端存储)快捷同步的手机会额外获得的巨大好处是:电话簿中可以方便地保存更多电话号码之外的附加信息。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细节。有些人做事仔细,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这个简单的习惯而已。这个简单的习惯,日久天长,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差异。

预演

我学编程时用的计算机要小心翼翼地将程序输入计算机,还要反复审核是否有输入错误,然后才敢运行它。没想到,这种工作模式成了我一生的习惯,我也因此受益无穷。直到现在,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尝试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甚至数遍。

有些时候,如果任务比较复杂,大脑短期记忆容量不够,就只好借助纸和笔(有些人更喜欢使用计算机上的思维导图类软件),用写写画画的方式来辅助自己预演每一个步骤。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也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间的选择和差异。准备充分的人,常常会有出色的表现,最终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而这样的经验会使他更加坚信提前准备的重要。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在做新教师培训时,经常被新教师夸奖:“李老师,你在台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太强了!”对此我不敢谦虚——因为他们完全夸错了,我太清楚自己的应变能力有多差。

我之所以“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做过太多的准备。之所以做那么多的准备,就是因为曾经出过丑。

我父亲的一句话帮了我。他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我之所以认为自己可以想出办法解决对演讲的恐惧,就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害怕当众演讲。有些人甚至把“害怕当众演讲”与“害怕死亡”相提并论。

参见大卫·沃伦金斯基与他人合著的《列表汇集》(1977),以及斯科特·博克顿所著的《演讲之禅》(2009)。电影《美国黑帮》(2007)里也提到了这件事。

我曾因为觉得自己缺乏急智而自卑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读了一本前苏联克格勃特工的自传才改变看法。

我现在早已找不到那本书,也想不起主人公完整的名字,只隐约记得好像叫“什么什么年科”,姑且就称呼他为“年科同志”吧。书中提到,“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国特工追杀,手中的左轮手枪已经没有子弹,只能靠奔跑摆脱厄运。在这个过程中,他冲下了一段长长的大理石台阶,跑着跑着,突然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动作——停步蹲了下来。在这段时间里,追赶他的那些特工因为高度和视角的关系,无法用枪射中他,同时,他因此赢得了宝贵的七八秒,得以从口袋里拿出子弹装进左轮手枪,打得追赶他的那些特工慌忙寻找掩体自保,从而最终成功逃脱。

在“年科同志”后来的回忆里说,当时他之所以能做出一个那么令人震惊的动作,是因为在他脑子里这个动作已经提前演练过不知道多少次,而他也设想过不知道多少种逃跑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遇到那样的追杀。他说,所有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的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次数,就能准确完成——甚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而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了极致而已。

验收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可笑的是这种训练从未达成设计者的目标,并且最终的结果总是相反。

这种训练就是“考试”。

学校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执行效果不仅有确定的验收机制——考试,还将其细分为很多类别——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这本是成功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由于种种原因,长达十数年的“正规教育体系”竟然几乎使每一个经历过它的人讨厌考试。

人们讨厌考试的原因非常多:老师不自觉地用考试刁难学生;有一些老师懒得把测验搞得太难;只要考试就一定有人作弊,这会让另一些人觉得不公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只要是考试,必然只有少数人获得优异,如果考试题目设计得确实合理的话(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大多数人之前做得不够好。可是,有谁愿意承认这样一个结论呢?

考试讨厌的另外一个原因:考试不仅是验收,还常被当作选拔机制。相应的问题来了:总是有人在考试时作弊,总是有人在考试结果出来后暗箱操作。考得不好必然失去机会;即便考得好也不见得获得机会,因为考试成绩往往并非唯一的考量因素(很多时候事实确实如此)……

更难办的是,某一考试究竟是验收还是选拔,在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为选拔是那么重要——无论是对选拔者,还是对被选拔者——所以最终连整个教育体制都本末倒置地变成了“应试教育”……

考试的种种弊端使人们憎恨考试——尽管人们从来离不开考试,也不曾离开考试。事实上,整个人生都是一场考试。然而,对考试的这些纠结,导致很多人在学校之外绝不肯自己考自己。

有趣的是,电子游戏(这同样算是一种“考试”)的设计者却身谙个中之道。他们设计了详尽的即时回报系统,包括经验值、等级、宝物等。不仅有正面的回报系统,还有负面的回报系统,如一段时间不登录就会减少经验值等。这种回报系统就是设计精良的验收机制。在这种验收机制的“监督”下,每个游戏者都不由自主地“加油干活”,乐不思蜀。

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玩某个游戏上瘾了——明知道它占用了很多时间(这是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法是浪费了很多生命)却忍不住继续……

摆脱这种沉迷的方法是找个作弊器。使用作弊器,实际上等同于打破游戏设计者所设计的“验收机制”,使其无效,勾人上瘾的因素也就减轻了。

验收机制相当重要。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任务,都应该对其认真审视,同时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要想办法回答清楚:“怎样才算‘做好’?”如果能把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那么确定“做好”的标准可能更容易一些,因为每个子任务的验收标准可能已经自然存在,起码有这么一条:“如果这个做不好,那么下一个就没法开始……”

为了能将验收机制落到实处,应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纸和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另一个极端——完全没有标准显然是愚蠢的。而在任务(或子任务)完成时,拿出之前写下的标准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做法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它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从更高层面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哪怕你领导的只是一个很小的团队,都必然要向团队成员指派各种任务。如果你没有设计验收机制,最终的结果肯定会让你非常失望,因为缺少验收机制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毫不介意,长此以往,团队的执行力将等于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47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3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09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37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8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30评论 0 26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9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2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6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4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4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9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54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