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国银行的新年礼物,昨晚带女儿在美罗城的上剧场看了一出话剧《外公的咖啡时光》。剧情非常写实,讲诉一家三代人如何照顾失智外公的日常生活。台湾演员们功力深厚,真情演绎,用我女儿的话说“想哭就哭,想收就收。”
也许是这段时间心理学的书读得多了一些,两个小时的观剧就像是在分析家庭和成长心理学一样。
剧里的女儿是个单身妈妈事业女强人。从小迷恋崇拜父亲的英俊潇洒和事业声望。婚姻失败后带孩子回家和父母同住,父亲(剧里的外公)帮她一手带大儿子。她凡事争取优秀一直是父亲眼里的小公主。父亲失智后她无论多累也要让父亲在家得到好的照顾。她最大的心理恐慌是父亲的失智就像抛弃了她这个女儿一样。
父亲的儿子在剧里好像一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偷窃父亲的储蓄来补贴自己不切实际的创业梦想。父亲失智后第一个忘记的人就是这个儿子。偷窃行为被姐姐发现后,他才在极度羞愧和伤心中道出心里的真实想法:从小父亲偏爱什么都优秀的姐姐,一直忽视他,认为男孩子要坚强。他一次次不靠谱的折腾就是想做出一番成绩来在父亲面前得到认可。
姐弟俩个尽管现在人到中年,心理还是没有摆脱童年成长留下来的烙印。姐姐身上有非常典型的恋父情结,她的人生一直在努力亲近父亲、模仿父亲、变成父亲喜欢的人的样子、依赖父亲。而弟弟也在一遍遍地用各种荒诞的行为来祈求获得父亲的关切和认可。这姐弟俩人可以说没有真正完成心理上的成长,没有发展出自己独立的人格。
剧里没有讲诉女儿婚姻失败变成单亲妈妈的原因。如果大胆猜想可能与她的恋父情结有关系,也许她把一个完美爸爸的形象投射到了前夫的身上。剧里她爸爸多次提到她太好强了,和她妈妈一个样。也许女儿在成长中习得了母亲的强势给婚姻带来了压力。
失败的婚姻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母亲埋首工作赚钱把年幼的儿子丢给外公抚养,在孩子的重要人生阶段屡次缺席。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就是一个从来不守信用一心赚钱不爱他的人。这里的剧情又揭露了当今社会亲子养育中强调金钱物质的供给,而疏忽成长陪伴和精神支持的不平衡模式。放眼望去,有多少家庭都是这种只管生不管养,甩手把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在孩子的关键成长期,父母作为榜样的缺失对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有极大的创伤。
剧里的外婆一直都是以外公记忆中的年轻模样出现的。外公失智后,在一次看望了年老住院的外婆之后,就再也不吵着去看她,因为现实中的年老外婆和他记忆中优美年轻的人完全不一样,他无法接受现实中的外婆,宁愿一次次通过品尝咖啡的味道来回味和外婆年轻时的美好时光。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残酷。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夫妻关系可能是最虚伪的。你可曾真正看到并接受你婚姻中的另一半,不带任何偏见、投射、期望地看到他/她本来的模样?
这出话剧作为一项艺术展现还是充满了温馨和真实性,只是我这个带着批判心的观察者把它做了粗糙的心理学解析,完全忽略了它的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