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春节回乡小记

      中国人打招呼,不论哪里,劈头第一句就是“你吃了没”?当然即使你回答没吃,也不见得问候的人会请你吃饭,只是作为一句礼貌性的问候。大概是早期农业文明物质匮乏所引起的人们对饥馑的恐惧感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基因里。于是问候的时候“你吃了没”,吃饭的时候是“多吃点儿”,临走离家的时候是“好好吃饭”……我们的日常关心都集中于吃。

      “民以食为天”这也算是传统农业文明就给我们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说到吃,说到农业文明,每年的春节便不得不提了……

      腊月二十九下午到主城区,匆匆忙忙地一下午收拾东西,怕堵车第二天赶早回了老家。正赶上一阵小雨,留在身上白白的,像是结了一层薄薄的霜。仅有的二十余年里,完全搜索不到年三十下雨的记忆,胡乱地到了家,十二点已过。

      大年三十,大凡独立的门户,都需要有烟火气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上坟)。来不及换衣服,便和父亲整理了一大袋纸钱和鞭炮,今天要去四个地方。有湿滑的田埂,也茂密的竹林……不经意间发现,有的地方多出一座新坟,一问才知道好多尚能回忆容貌的老人,都已经躺在那个里面。老家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人越来越少……所有的人都在离开,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印象中小的时候乡下骂人,骂到上火多半会有一句“断子绝孙”,被骂的人多半气得不行,往往也以“断子绝孙”作为回应。当时只觉得断子绝孙大概是一种比较重的诅咒,可最多也就是无人养老而已吧。后来渐渐年龄大了些,再想突然觉得“断子绝孙”其实也没有那么的可怕,毕竟有社保一类的东西。至少在现代社会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

      后来看书,偶然看到,古人眼里生与死是没有明显的区分的,死是生的延续。这也是为什么,有“红白喜事”的说法,如果一个人九十岁去世,那应该算是喜事儿的。

      生前有富贵荣华,儿孙绕膝;死后有子孙绵延,常年祭祀。没人祭祀的便成了孤魂,失了着落。这大概才是“断子绝孙”这句骂人的话真正的威力所在。

      这几年每年回老家上坟,山野间总会多出一两座新坟。多半修葺一新,尚有荣光,随之而来的却是多出来越来越多无主的荒冢。家庙祭祀上溯三代的规制最早起于明嘉靖年间,后因“大礼议”废弛。不知后来何时起,如今乡下似乎延续这样的传统,三代以上少有祭祀。

      太姥爷的坟旁紧挨着三座荒冢,石碑上阴文早已湮没,覆以青苔藓草,日久年深,隐约不过坟墓的模样。大概以古人的讲法,就算他们有子孙尚在,多半也与“断子绝孙”无异了吧?父亲素性宽厚,每次给太姥爷上香烧纸,总是会留下九张纸钱,烧给这三位早已亡故多年且素不相识的人。不知道对亡故者而言,这算不算一点儿慰藉。

      两年前我记得也是春节的时候,有读过一篇文章,结尾作者“我们的村庄正在老去”。其实春生夏长,草木荣枯,老了以后,慢慢地也就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程序有重大bug,程序不能启动,或者中途退出。 2、绕过苹果的付费渠道,我们之前游戏里的用兑换码兑换金币。 3...
    云溪_Cloud阅读 3,047评论 0 0
  • 春假第一天,美美地睡上一觉,起床后吃完早饭就开始了公园之行。各种美景,话不多说,上图,没有任何修图。 门票7块,除...
    爱吃土豆的两只牛阅读 1,690评论 2 3
  • 向先生现在只想发财了! 向先生小学时候最是欢乐,上课不认真,下课玩得认真——一心就想着玩,啥也不管,啥也不顾——上...
    老哈哈阅读 2,934评论 0 1
  • 明月长空,玉笺薄凉飘飞雪。人闲小院,忆往昔笑谑。 可恨如今,到底谁难却。江湖夜,收拾残酒,梦幻与昨绝。
    李大柘阅读 1,241评论 0 2
  • 哄小轰阅读 1,02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