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35岁的写作人,在过去十多年里,写作早已成为我生活的底色。从初出茅庐时的青涩,到如今能熟练驾驭文字,写作对我而言,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这些年,我在书桌前度过无数个日夜,有时为了一个恰当的词汇绞尽脑汁,有时因灵感突现而欣喜若狂。虽然写的并不出众,但是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灵魂的切片,融入了我的欢笑、泪水、困惑与感悟。可如今,AI写作工具,比如DeepSeek横空出世,让不少人都在议论,作家这个职业是否会被AI取代?甚至经过相关大佬的讲解,DeepSeek+似乎是无敌的存在。
一、争议的浪潮
是的,AI写作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支持AI取代作家的人认为,DeepSeek这类工具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分析海量文本,生成语法正确、逻辑清晰的文章,甚至能模仿各种风格。他们举例说,在新闻报道领域,一些简单的资讯类稿件,AI已能快速完成,效率远超人类记者。在商业文案创作上,AI也能根据设定的关键词和要求,迅速生成初稿,大大节省时间成本。
而反对者则坚信,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作家能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的起起落落融入作品,赋予文字以灵魂。那些经典文学作品,无论是《平凡的世界》里对普通人奋斗历程的刻画,还是《简·爱》中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都源于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思考,这是AI无法复制的。我也在这股争议的浪潮中思索,身为作家,在AI时代该如何自处?
二、生活的温度与深度
今年冬天,我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家乡的小镇依旧保留着质朴的模样,斑驳的老墙、狭窄的石板路,一切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大年初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孩子兴奋地学着包,小手弄得满是面粉,大家欢声笑语不断。那一刻,我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家的温暖。
这种生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它充满了细节和情感。如果让我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我会描述孩子脸上纯真的笑容、母亲熟练包饺子的动作,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饺子馅的香气。这些细腻的描写,源于我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饱含着我的情感。而DeepSeek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没有感受过亲情的温暖,它生成的关于过年包饺子的文字,可能只是千篇一律的描述,无法传递出生活的温度和深度。
三、灵感的火花与创作的冒险
创作的过程,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灵感则是这场冒险中的璀璨星光。有一次,工作时遇到了一位客户,妻子重病丈夫不离不弃的守候,可是后来妻子离世,丈夫为了生活为了照顾孩子,这个事情深深触动了我。回到家后,我以这个故事为灵感,写了一篇文章。
灵感的产生往往是随机的,它可能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段触动心灵的音乐,或者是生活中的一次挫折。作家在灵感的驱使下,开始创作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将脑海中的模糊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文字作品。而DeepSeek没有自主意识,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生活中捕捉灵感的火花,它的创作是基于预设的算法和数据,缺乏灵感带来的独特创造力。
四、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共鸣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和强烈共鸣。我曾经读过余华的《活着》,书中福贵悲惨的命运让我感慨万千,对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新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我在创作时也希望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会带着自己的感情给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赋予生命,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自己对某个人物的偏爱而设计出不同的故事情节。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盒感情,我觉得这才是情感的共鸣。
AI写作工具的出现,虽然给写作领域带来了冲击,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作家。它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辅助工具,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但创作的核心——生活的体验、灵感的迸发、思想的表达,依然掌握在作家手中。
我想,只要能握住笔,只要能敲击键盘,我便会一直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文字下下去。这是我简单的,也是最初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