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看到,这种认为“人的才能可以发展”的信念如何给人们带来了学习的激情。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卡罗尔·德韦克
1、“我爱这个挑战!”
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研究学者的时候,一切都刚起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我非常执着于了解人们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于是决定通过观察学生们如何应对困难来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所以,我每次单独带一个学生进入学校的一个房间,让他们感到轻松舒适,然后给他们一系列智力测验题来解答。第一个测验很简单,但是接下来的会很难。当学生们开始嘟囔、流汗并感到困难的时候,我观察他们的对策,并问他们是如何想的,有什么感受。我希望看到学生们应对困难时不同的表现,但是我看到了一些我意想不到的现象。
面对这些有难度的测验,一个10岁的男孩拉了拉他的椅子,搓了搓手,抿了抿嘴,然后喊道:“我爱这个挑战!”而另一个男孩努力地做着这些智力测验,他抬起头时满脸开心:“你知道,我就想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
他们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不明白。我一直认为,人类分为可以应对困难和不能应对困难两类。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热爱失败。这些孩子难道是外星人么?还是说他们在偷偷打着什么鬼主意?
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榜样,这个榜样可以在我们人生的决定性时刻为我们指明方向。这些孩子就是我的榜样,他们显然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而我决定弄清楚——弄清楚这种可以将失败转变为财富的思维模式。
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也是乐观的,有着积极的解释模式。
他们认为失败是暂时的,不会对他们的价值造成威胁,相反,这是他们成长的机会。
成长型思维对于学习是非常有益的,能够让我们热爱挑战,不畏惧难题,从而能够不断成长。
2、“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
他们到底知道些什么?他们知道人的能力,如智力技能,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做的——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仅不会因失败而气馁,反而会认为自己没有失败,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学习。
而我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你这个人要么很聪明,要么不聪明,失败则意味着你并不聪明,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能让自己成功并避免失败(不惜一切代价),你就可以被称为聪明。努力奋斗、错误、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因素则都不能被划在聪明这个范畴之内。
人类的能力到底是可以培养的,还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这一问题对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则是一个新问题:认为人的智力和性格是可以发展而非不变的、根深蒂固的,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让我们先来看看由来已久的关于人类本能的激烈辩论,之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并不认为自己失败,不及格也没关系
失败本身已经是负面标签了,容易产生消极的思想与情绪。
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表现不够好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失败,这能够给他们最好的心态。恰恰是表现不好,给了他们学习与进步的机会,他们为此开心。
当你没有做成某件事,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不应该责备自己,不应该认定自己失败,更不应该全面否定自己。
3、固定型的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并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
20年来,我的研究显示,你所采取的观点会对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它可以决定你能否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信念有能力改变你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变你的生活?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证明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
我们当中有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这种思维模式。我小时候就非常关注自己是不是足够聪明,但真正将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印入我大脑的,是我六年级的老师威尔斯女士。和阿尔弗雷德·比奈不一样,威尔斯女士认为,智商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我们按照智商从高到低安排在教室里的座位,只有智商最高的同学才能举旗、拍黑板擦或者给校长写报告。她除了每天用她那种批判的态度让我们感到紧张之外,还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全班同学都有一个强烈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显得聪明而不是愚蠢。在每次考试或者在课堂上被她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们整个人都可以说是处在成败的紧要关头,谁还会在乎和享受学习的内容呢?
固定型思维模式,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你对于自己足够自信的时候,你就不需要急于证明自己了。
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给自己成长的机会,而且,要将努力作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对自身价值的挑战。
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太过于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于是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害怕自己表现不好,于是容易畏手畏脚,害怕失败。
容易去讨好别人,想要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4、成长型思维模式:你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我见过的太多人都抱有这种要证实自己的强烈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每种时刻都需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可我们的社会不就是会对人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评估吗?希望拥有这些品质难道不正常吗?是这样的。
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这些品质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总在担心自己手里只有对十的时候去说服大家和自己,你手里的是一副同花顺。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你需要打的牌不过是你成长的起始点。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5、“人的才能可以发展”的信念带来了学习的激情
你可以看到,这种认为“人的才能可以发展”的信念如何给人们带来了学习的激情。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6、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么做?
当我问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时,他们是这样对我说的:“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没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太差劲了。”换句话说,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
他们会这样看待自己的生活:“我的人生太可悲了。”“我没有人生。”“楼上的那个人不喜欢我。”“这个世界跟我过不去。”“有人想要毁掉我。”“没有人爱我,所有人都恨我。”“生活是不公平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生活太糟糕了,我太傻了。”“我身上没发生过什么好事。”“我是地球上最不幸的人。”
可这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或者毁灭性的大灾难吗?还是只是一个分数、一张罚单和一通不顺心的电话?
因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表现不好就完全否定自己的价值
这是完美主义的根源。
也是情绪伤口的根源。
不应该在意别人的看法
因为那只是别人的看法而已,别人怎么想不应该影响到我们。
我们并不能知道别人的真实看法,所有的都是猜测。
我们并不是在接受评估,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强求符合别人的期望。
7、“没有什么灾难性或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
是这些人太自卑吗,还是说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不,其实这些无法应对困难的人同样感到自己有价值,他们同样乐观——觉得自己聪明而有吸引力,他们和那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一样的。
但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烦心事的呢?“我就不应该浪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办一件事。”(换句话说,不会再让任何人来评判我。)“什么都不做。”“待在床上。”“去喝酒。”“吃东西。”“找机会冲别人大吼。”“吃巧克力。”“边听音乐边郁闷。”“躲到壁橱里坐着。”“找人打一架。”“哭。”“摔东西。”“还能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你知道,在模拟这个情景的时候,我特意将成绩写成了C+而不是F,只把考试设定成期中考试而不是期末考试,你的车只是被贴了罚单而不是被毁了,打电话给朋友倾诉之举只是没有成功,你并没有被朋友直接拒绝。没有什么灾难性或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但仅仅是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就已经产生了这种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
8、“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
当我把这些情况原封不动地拿给那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后,他们是这样说的:
“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下次停车的时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
“C+这个成绩告诉我,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
还有很多类似的回答,我想你们已经了解他们会说些什么了。那么,他们会如何应对呢?
“我必须开始考虑,为了下一次测验,我要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换个学习方法),我会缴清罚款,下次再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聊聊。”
“我会总结我在期中考试到底犯了哪些错误,下一次要做得更好。我得把我的罚款交了,打电话告诉我的朋友,那天我心情很不好。”
“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我要更加努力,和我的老师交流交流,下一次停车的时候要小心一些,或者去理论一下我没有违章,还要去弄清楚我的朋友到底怎么了。”
不是说你必须拥有某种思维模式,而拥有另一种思维模式的人就会产生挫败感。谁不是这样呢?糟糕的成绩、朋友或爱人的拒绝都不是什么开心的事,没有人会喜欢这些糟糕的事情。只是这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9、“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风险和努力这两件事暴露了不足”
这是一个崭新的想法吗?其实有很多谚语都在强调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坚持不懈的巨大能量。好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尝试、尝试再尝试”或者“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顺便说一下,我很高兴地发现意大利语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最令人惊讶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并不这么认为。对于他们来说,“不入虎穴,也不会失去什么”“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说明你可能就没这个能力”“如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概因为罗马本来就不可能一天建成”。换句话说,他们认为风险和努力这两件事暴露了你的不足,证明了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事实上,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努力的消极态度令人瞠目结舌。
完美主义
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常常是有不适应的完美主义,他们对于事物的评价会陷入非好极坏的极端,会害怕失败,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行。
10、“恍然大悟的时刻”
我们经常看到,有着《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十个秘密》等标题的书摆满了书店的书架,这些书可能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但它们一般都是一些互不关联的指示,比如“承担更多风险”或者“相信你自己”,最后,这只会让你对能够做到这些的人感到羡慕,你永远都不清楚这些零散的指示到底是如何构成一个整体的,而你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变成他们推崇的这种人。所以,在开始几天,你可能会感到有所启发,但基本上,你依然无法领悟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秘密。
不一样的是,当你开始了解了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你就会了解到底一件事是怎么导致另一件事的——认为你的能力板上钉钉、一成不变的这种信念会如何导致一大批想法和行为,相反,认为能力可以培养这种信念又会如何导致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如何将你领上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种经历,被心理学家称作“恍然大悟的时刻”,你不仅可以从我们的研究中,也就是我们教给人们一种新思维模式的时候看到它,同样也可以从我的读者们的来信中看到它。
思维模式,改变
恍然大悟的时刻;
认识到一种更好的思维模式常常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大部分人都难以真正受益,而是很快就陷入了原先的思维模式之中。
改变是极其困难的,而且,更严重的是大部分人没有想要改变的意愿,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许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容易不再有学习的能力,不能够接受新鲜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