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部电影,是《心灵奇旅》。
因为太喜欢《寻梦环游记》,所以对同是皮克斯制作的《心灵奇旅》充满期待。
结果,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有人说,《寻梦环游记》讲的是如何面对死,而《心灵奇旅》讲的则是如何去生活。
我很是赞同。
《心灵奇旅》的男主乔伊·高纳是一个不得志的中学音乐教师,热爱爵士乐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杰出的爵士钢琴师到世界各地巡演。
终于有一天,他获得了与偶像组成爵士四重奏合作的演出机会。
一切看上去是美好的开端,可兴奋过度的他却乐极生悲地一脚踩进下水道,死了。
死后的他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生”的起始点;在这里有很多灵魂,它们只有在心灵导师的教导下点燃生之火花才能去地球投胎。
在阴差阳错中,乔伊成为厌世千年不得投胎的灵魂22的心灵导师;但他的愿望却是回到地球“活过来”,完成未能实现的理想。
又一个阴差阳错,乔伊和灵魂22开启了一趟地球一日之旅。
在这趟意识和现实交错的穿越冒险中,乔伊认识到自己不该为所谓的理想和成功忘记了热爱的最初和对身边人的忽略;
而灵魂22则体验了实体的自己——吃美食、听叶落、甚至只是走路——原来,活着的感觉就是活着,如此美好。
在影片的后半程,灵魂22被迫回到意识世界。
因为感知过世间的美好,他无法再去厌弃世间,当所有“被嫌弃”的记忆涌上心上,他成了一个被执念蒙蔽的“迷失的灵魂”——
这多么像我们自己,如此“普通”的自己。
身在急功近利、不成功就焦虑的社会,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金字塔上层的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身后用鞭子赶着我们:你为什么不努力、你为什么这么差劲、你就是个蠢货,你不配享有现在的生活;
又或者这些话的变种:我是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可以辜负我!
…… ……
仿佛,我们活着,只有一种追求:成为人上人。
可,每一个人,都是人啊!
即便你跑到了最高处,被你踩在脚下,或是成就了你爬到高处的人,就不是人了吗?
而这些在下方的“人”,恰恰就是绝大多数的“我们”。
生而为人的我们,也许注定没有办法站到最高处,难道就不配为人了吗?
“普通”的“失败”的我们该怎么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人生?!
这,正是《心灵奇旅》要告诉我们的事。
在乔伊抛下灵魂22回到地球后,实现梦想的他本该感到圆满,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困惑中,偶像给他说了一个故事:
“ 一条年轻的鱼四处寻找海洋而不得,于是向一条年长的鱼求助。
“年长的鱼告诉它:可你现在就在海里啊。
“年轻的鱼很惊讶地说:怎么可能,我只是在水里而已,我想要的是海洋。”
是啊,我们想要的人生,其实就在我们过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骑驴找马,戴着眼镜找眼镜的我们,难道还不够蠢吗?
我想,我们都必须来一趟《心灵奇旅》,认清楚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时的愉悦?
是别人的艳羡称颂,还是亲人朋友间的亲密与相互理解?
…………
当然,这些事情其实并不对立,你大可以兼而有之;
你需要明白是:
不要被充斥在身周的种种“成功学”左右,迷失自我、走入歧途;
承认自己很普通,不太可能成为高位者并没有那么难;
这世间,还有很多比“成功”更值得付出的时间、精力和人。
而成功的人,也永远别忘记你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
别忘了,你脚下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人,是巨人。
实际上,也许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很容易代入到这种反成功学的情绪里。
乔伊和22,就像是两个“我”:时而觉得自己平凡就平凡吧很正常反正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时而又觉得不思上进很不好。
有时候喜欢自己,有时候特别讨厌自己。
还有的时候,需要不停地用对别人说和对自己说来给自己洗脑:你这样没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能这样庸碌地活着?
而身为一个懒人,哪怕有过这样那样的挣扎,终于是活成了现下的我这个样子。
谈不上好坏,只不过,我就是这样的我了。
而已。
另有就是,因为电影里也有“四重奏”,所以观影时我一直神游到日剧《四重奏》。
同样是一个反成功学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四个热爱音乐的普通人,倾心尽力地去完成一次属于他们自己的演奏会的故事。
哪怕,他们的技艺其实稀松平常。
“心里的蟋蟀”和“成就圆满的火花”一样,指的都是对于生活和所爱的热爱。
无论过得怎么样,葆有心中的那份热爱,总归是不错的。
(瞧,我又开始了自我洗脑。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