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男主外、女主内”依然常见的家庭模式里,爸爸忙于工作、疏于陪伴教育的情况屡见不鲜。当教育的重担落在妈妈一人肩上,而队友又指望不上时,妈妈如何应对这种“缺席”,将深刻地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今天下班跟同事瑞一路走一路聊到地铁站,还多走了一站地,从上午的晨会所学聊到瑞的家事。
瑞回忆儿子考上大学后整理儿子的房间,无意中看到儿子高考后写的日记,说的是别的同学高考完有父母接,他像个孤儿一样一个人拎着包去乘地铁。瑞说看到这里都哭了,特别“恨”队友不开车去接儿子。
我说:“爸爸不去接儿子,你可以去呀。”我这句话一出,好像踩了瑞的尾巴一样,“凭什么叫我去接?什么事都是我在做,我又不会开车,还要我去接。” 语气里带了不悦。
我的意思,儿子平生第一次高考,在全民都很重视高考的国情下,当然还是有父母接送的比较踏实。既然爸爸比较无视国情,当妈妈的又有心,那就妈妈去接,也比没人接好呀。
可瑞坚持她的逻辑,并说队友也曾那么说过她,听到这里,我理解了她的不悦并真诚地跟她道歉。但我们之间的谈话气氛有点微妙,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说了,正好也到了地铁站,互道再见后,瑞去乘地铁,我骑车回家。
其实瑞跟队友有矛盾,大部分都是自己来承受,在队友甩手不管孩子还批评孩子的时候,会据理力争护两个孩子周全,所以她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女儿如今在一家外企工作,儿子在上大一。也许就是这么几次的“执着”,影响到儿子女儿对爸爸的态度,都不愿意跟爸爸多说话。
然而,并非所有妈妈都能像瑞这样,在风暴中为孩子牢牢掌舵。当妈妈的怨愤盖过了守护的本能,结局便令人心碎——就像我的朋友蓉。
蓉的队友是武警,在女儿上初中时因为执行任务受伤,需要吃药治疗,不认真吃药的话有得白血病的风险。
至此以后,队友就在家养病,每天就遛狗打牌,女儿的学习、家里的事情,全都是蓉在张罗,蓉还得忍受队友的冷暴力。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完全不敢说什么。
也许是太压抑,加上初中高中的学业比较多,上大学后,女儿不愿意跟妈妈联系,哪怕妈妈生病想她也不愿意视频聊聊天。
蓉伤透了心,觉得女儿是“白眼狼”,开始把对女儿的关心收回,学着照顾好自己。女儿大学毕业考研没能上岸,又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躁狂病发,至今还在治疗中。
蓉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妈妈是否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另一位朋友玲,用她的智慧和担当,给出了一个近乎满分的答案。
玲的队友自己努力考上大学,努力工作,从小到大没让家长操心,所以他的逻辑就是:我是这么长大的,儿子也应该这么长大,儿子上学的事都不操心。
玲不赞同队友的做法,也不在儿子面前评判队友,而是自己默默承担起照顾儿子的责任来,在儿子对爸爸有微词的时候,反而替队友说好话,这样培养出来的儿子懂事又温暖,研究生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时刻关心着玲的生活,母子关系羡煞了我们。
三位妈妈,面对相似的局面,却因不同的情绪和处理方式,导向了三个家庭的悲喜剧。瑞的“不客气”里藏着维护孩子的硬核,蓉的“付出”中掺杂了让女儿窒息的压力,而玲的“担当”里则充满了包容和智慧。她们的对比清晰地告诉我们:与其耗尽心力去改变一个难以改变的队友,不如转身决定自己做一个怎样的妈妈。
做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并不意味着委屈求全、牺牲自我。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深层的智慧和力量——明白什么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什么是无法控制的,并将全部能量用于前者。 就像玲所做的那样,她控制了自己不在儿子面前抱怨,控制了自己主动去补位,控制了自己去守护孩子对父亲的尊重。
这份稳定,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它无法用金钱衡量,却是妈妈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它最终会回荡在孩子的性格里,成为他们未来人生中温暖而坚定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