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很早就听说过了.
很长时间都在各个书店的畅销榜里。
经常刚进入一家书店,就能看见有点橘红的封面,一个小男孩拽着一个黑色的风筝,像一个剪影,像一个隐喻。
但是我从来都没有翻开过这本书,甚至连翻开这本书的想法都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为什么呢?
也许因为封面上很有隐喻意义的剪影。
也许因为它是小说,还是畅销小说,据说感动读者千千万万。
可能很多人也会这样,内心会隐隐抗拒这些“感动万千读者”的小说。
千万份的感动,便仿佛失去了感动的色彩。
还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另一个与我们生活关系不大的国家。
而且看上去很像悲剧故事。
有的人喜欢读悲剧,有的人就会避开悲剧。
特别是日益忙碌,面对事业家庭社交各类压力的我们,更不太愿意为一个虚构的故事,一个没有我们生活影子的故事,花费好几个小时。
最后再为它哭一场。
可能这本书差点就与我没了缘分。
吴伯凡说:真正的相见都是恨晚的,不恨晚的不值得相见。
或许就是这样。
去年的我起起伏伏,四月上升,五月下降,六月决断,接下来的杭城酷暑,却是我如坠冰窖、内心焦虑的日子。外面蝉鸣如嘶,恐不知夏。屋里的我,不知所措,内心茫茫。
渐渐的,酷暑还是过去了。
那么热的天,也抵不住一场又一场的雨。终于一阵秋风悄然到来,把暑气给吹散了。
十月初一,我抽了个签,签名是“一刀两断”。
也是十月,我们搬家了,搬到了一个更有烟火气的房子里,过上了更踏踏实实的生活。
也是十月,天渐渐凉下来,自己清醒了很多。经历了一番折腾,总是看清楚了自己的弊端,如鲠在喉,避无可避。
既然避无可避,就只能面对了。
身边人告诉我:人生的每个阶段就是不停的归零再前行。
对于这次的归零,心里没有多少抵触,反而有着激动、期待,当然也有不安。
有些东西可能就像放风筝,手攥的太紧,风筝飞的不高。
但是线松的快了,眼看着风筝扶摇直上,心里却发慌,忍不住紧一紧手心里的线,总觉得握着的才是好的。
让风筝随风飞一会儿,哪儿有那么容易。
因为十月里的变动,认识了一个骨子里既有坚韧又有温柔的姑娘,两个对立面贴在一起反而有一种风骨的味道。
《追风筝的人》就是她推荐给我的。
她说,如果只能让她推荐一本书,那一定是这一本。
我追问为什么,她只说我看了就知道了,感受很复杂说不清。
我很惊讶于这么强烈且肯定的推荐,于是把书带回了家门,并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个橘红色的封面。
因为每天时间有限,断断续续好些天才把书看完。
刚开始看的时候,心里还是隐隐的带着“畅销书”的偏见。总忍不住去想:啧啧,这里写的很有引导性,这里描绘的特别注重情绪......
但是不知道是从哪段剧情开始,我觉得,这是作者不求悦人、只求悦己的一个故事了。
这个故事,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并不是写给世界、写给我们这些翻开书的阅读者。
所以这个故事,格外可爱。
有些时候,作者像是在自言自语,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的拨开自己的伤疤,偷窥自己心底里藏起来的怪物。
但是每每瞥见怪物一眼,就迅速的闭上眼睛,吓坏了一般,让自己忘记刚才看见的丑陋的自己。
如此反反复复,从童年,直到成年。
以前有一个人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曾希望自己心里盘踞着一条巨龙。
但是偶然的,我们终于瞥见了内心的巨龙,却被它的丑恶凶狠、甚至是并不健全的模样吓坏了,于是急忙命令自己,把自己心里有条巨龙这件事给忘记了。
说不上是对还是错。
这本书里的风筝,并不是绚丽多彩,在空中翻飞带来欢乐的东西。
而是一个黑漆漆的影子,就像封面上画的一样,一端握着小男孩的手里,却投下了大块的长着翅膀的影子,落在了作者的心里。
整本书的一大部分,都在描述这个巨大的、长着翅膀、如同怪物一般的影子。
主人公面对这个影子,仓皇逃跑,如同逃兵,跑的丢盔弃甲,落魄无比。
逃无可逃之时,却会显露出自己的獠牙,张牙舞爪,凶狠残忍,拼尽全力用自己的毒液蚕食对方,以谋求自己的一线喘息,和再次仓皇逃跑的空隙。
看着那时候的主人公,心里发寒,却似曾相识。
最后,最后,可以弥补的都已经逝去了,可以挽回的都没有机会了,伤害一层又一层的叠在一起,影子下的阴影已经浓郁的化不开了。
主人公可能是跑不动了,终于回过头来,看着这片远方的影子,心中的阴影,慢慢的向回路走去。
人的一生就是一边犯错,一边赎罪。
人当初做出伤害时总是理直气壮,最后却总想得到某种形式的原谅。
主人公终于回去了,去赎罪、去爱,而不是逃跑、和伤害。
看到主人公被揍的头破血流,突然觉得和当初的小巷子很相似。
或许这位少爷总是欠他的仆人一次头破血流的。
若是当初的小巷子里,提前挨了这铁拳,就不一样了。
可是仍然被拖到了最后。
有一位创业的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如果注定要失败,那我希望失败来的早一些,这样我好改。
衷心佩服这样的勇气。
如果人生注定有一场头破血流,希望自己能克制住自己打颤的双腿,控制住逃跑的双脚,就算是手脚并用,也要爬回那条人生的小巷子,挨这一顿揍,受这一铁拳。
如果人生注定有一次头破血流,还是希望早一些来吧。
不是因为勇气,而是因为避无可避。
追风筝的人。
有的人追的是希望,有的人追的是认可,有的人追的是轻松,有的人追的是过去。
希望自己追逐的是自己。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因为只求悦己、不求悦人,反而可爱。
就像这本书的小仆人一样,追着真实的自己,撒丫子奔跑,跑进了那么多人的心里。
不要像这本书的小主人,不敢追不敢动,眼睁睁的看着影子越变越大,蚕食了自己的心,挥之不去。
还是要像这本书的小主人,最后的最后,阴影已经浓得化不开了,终于还是面对了自己。
揭开心里的帷幕,可能真的会趴着一条丑陋凶狠的巨龙,蹬着绿茵茵的眼睛看着你。
不过可能,看起来的丑陋,是因为我们的不熟悉;
看起来的凶狠,是因为我们的恐惧;
看起来蹬着你的眼睛,是它的期待。
可能关上帷幕,视而不见,我们碌碌无为,谨小慎微。
可能骑上龙脊,我们可以翱翔长天。
如果终究需要你与自己的一次深深对望;
如果终究需要你向自己内心的恐惧伸出双手;
如果终究会被打的头破血流;
一切,都还是来的早一些,更好。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于 去年逐渐入冬的杭州